近日,有消息報道稱,上汽研發總院首席科學家、飛凡智駕數字中心首席科學家金杰盂已于近期離職。
公開資料顯示,金杰盂在加入上汽前曾任職于大疆,擔任高級系統工程師,負責無人機感知相關的工作,并參與了大疆車載業務的早期籌建。隨后加入國內某科技公司,擔任傳感融合首席科學家一職,負責感知融合、預測、定位構圖等工作。
(資料圖)
加入上汽之后,金杰盂曾率領的 PP-CEM 團隊(Pixel-Point Cloud-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Model),負責 Rising Pilot 的研發工作,目前團隊規模約為 400 人。
據悉,金杰盂領導的團隊專門負責基于國外芯片的高階智駕研發,但上汽集團希望下一階段加大基于國產芯片的研發計劃。
另外,在內部協作上,飛凡的 OTA 管道能力和節奏不及預期。今年年初,上汽曾為飛凡品牌定下了年度 10 次 OTA 的目標,但如今已進入 8 月,實際僅進行了 2 次 。
雖然相關信源指出,金杰盂的離職或與下一階段飛凡的戰略收縮有關。不過,有知情人士告訴鈦媒體App,金杰盂的離職系個人原因,相關業務不會出現變化。
但不管是何種原因,金杰盂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了上汽。
據外界猜測,金杰盂接下來有兩大可能性去向——一是自主創業;二是加入其它頭部車企。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指出金杰盂正在與其他頭部車企接洽。
金杰盂離開后,外界猜測目前擔任上汽智駕首席產品官的 Pia Hu 可能接任其職位。畢竟,在上個月的一次 OTA 溝通會上,Pia Hu 已經開始接替金杰盂作講解工作。
事實上,自今年以來,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一直處在動蕩之中,而此次首席科學家的離開,也再次讓外界開始關注上汽研發總院存在的問題。
今年年初,有消息指出,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部門面臨全員降薪,裁員,甚至連加入不到一年的應屆生都可能被裁。
不僅如此,還有消息指出,研發總院內部門墻林立,據一位離職員工透露,“研發總院的整合是失敗的,各個分公司、各個部門的壁壘墻還很厚,彼此間的溝通比跟外部公司溝通都難。”
這或許就是前面提到的“飛凡的 OTA 管道能力和節奏不及預期”原因之一。
據公開資料顯示,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于 2022 年 3 月成立,其整合了集團旗下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等五大信息技術中心、乘用車技術中心,以及英國、以色列、北美三大海外創新中心等資源,是智己、飛凡、榮威、MG 等品牌整車層面的研發平臺。
從兩大新能源品牌的智能化應用來看,飛凡在設計、智艙、智駕與三電等領域主要依托于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Rising Pilot 首發于飛凡 R7。
智己背靠的則是阿里和上汽參與投資的 Momenta,上汽曾兩度參投 Momenta 超 10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雙方合作敲定于 2020 年下半年,智己汽車的高階高速和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都由 Momenta 提供解決方案,而內部智駕團隊只是負責低階輔助駕駛功能與集成業務。
然而,兩大品牌的車型銷量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飛凡 F7 和智己 LS7 都徘徊在 2000 臺之間,今年 6 月,飛凡 F7 共計交付 2336 臺,智己 LS7 共銷售 1948 輛。
在當下拼交付、卷銷量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這一銷量成績顯然不足以撐起上汽的野心。上汽集團 2023 年新能源汽車的目標是全力沖刺 150萬輛,但截至于今年 6 月,其完成率僅有 24.81%,可見下半年的銷量壓力。
不過,根據最新的銷量數據顯示,上汽集團今年7月銷售新能源汽車9.1萬輛,創年內新高。上汽集團方面表示,進入三季度,上汽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沖刺“月銷10萬”的目標。
整體而言,在全力以赴沖刺銷量的下半年,對于不斷爆出問題的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上汽集團是時候進行深度業務調整了。畢竟,攘外的前提,還需先安內。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肖漫,編輯|張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