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韓國團隊發表了兩篇論文,宣稱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室溫常壓超導體——改性鉛磷灰石晶體結構(LK-99),轟動全球,但隨后也受到各方質疑。8月2日,該研究團隊的成員表示,論文存在缺陷,系團隊中的一名成員擅自發布,目前團隊已要求下架論文。
常溫常壓下,幾乎所有導體都存在電阻,電流傳導的過程中會因此存在熱能損耗,而超導體就是電阻消失能以零損耗傳導電流的材料,并具備完全抗磁性(內部磁感應強度為零),有著穩定、損耗小和傳輸快等優勢。超導體憑借其特性能夠實現無損耗輸電、穩恒強磁場等,在輸電、交通運輸、航天、通信、核物理、新能源、生物工程、醫療以及軍事裝備等關鍵領域,都具備巨大的應用前景。
目前,超導特性需要在極低溫和極高壓的嚴苛環境下才能實現?,F有超導市場主要有低溫超導與高溫超導,二者臨界溫度不同,其中臨界溫度較高的,即高于40K(零下233.15℃)的為高溫超導體。低溫超導材料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電子通信、交通運輸、國防軍事、電力能源、醫療研究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多樣化的應用場景與超導產品,但需要在非常昂貴的低溫液氮環境下工作。高溫超導材料的生產和應用仍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
(資料圖片)
根據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科普文章,一般將臨界溫度高于300K(26.85℃)的超導體稱為室溫超導,若能在這樣更容易達到的溫度下實現超導,將為產業帶來巨大變革,因此成為全球各大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課題。
韓國團隊的發現之所以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目前室溫超導都需要極高壓下才可以實現,而韓國團隊合成的“LK-99”能在室溫、常壓下實現超導,且制備工藝比較簡單。
目前全球范圍內多家實驗室都進行了對LK-99的重復試驗。在韓國團隊LK-99的兩篇論文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公開約一周后,有三篇與LK-99相關的新論文公開,分別由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以及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西尼德·M·格里芬(Sinéad M. Griffin)完成。
西尼德·M·格里芬表示,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他發現LK-99模型存在超導體家族中高轉變溫度的共同特征。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論文也進行了理論計算,從計算結果來看,LK-99有室溫超導的可能性;不過也表示從能帶的角度,只是給出了一些解釋,但不是證實,并指出“理論和實驗還是有gap(區隔)的”,“只能說,它有(室溫超導)這種幾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團隊則對合成的LK-99進行了檢測,發現它的室溫電阻不為零,也沒有觀察到它發生磁懸浮,論文中指出上述材料表現出的特征類似半導體,而非超導體。
8月1日,B站上一位名為“關山口男子技師”的UP主發布視頻,稱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博士后武浩、博士生楊麗,在常海欣教授的指導下,成功首次驗證合成了可以磁懸浮的LK-99晶體,該晶體懸浮的角度比Sukbae Lee等人獲得的樣品磁懸浮角度更大,有望實現真正意義的無接觸超導磁懸浮。常海欣教授隨后確認,該視頻確實出自所屬團隊。
不過對于晶體的零電阻的特性,“關山口男子技師”在評論區表示“目前只有很小一片樣品,不敢動”,尚未對材料進行電阻測試。有研究人員表示,想要認定室溫超導,首先需要做零電阻測量,再加上較為穩定的騰空懸浮才能證實。
可見,LK-99是否真能實現室溫常壓超導還未可知。
另據最新消息,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Taj Quantum公司發布公告稱,已經獲得了一項關于室溫超導材料的重要專利,這可能意味著該材料將進入生產階段。該公司表示,已獲得室溫II型超導體專利,此 II 型超導材料可以在從-100°F(-73°C)到 302°F(150°C)的廣泛溫度范圍內工作,不過該材料還沒有經過同行評審或第三方實驗室評估,也沒有提供性能數據,公司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盡管,還無法確定這一突破歷史的技術能否實現,但超導相關板塊已經集體異動,8月2日A股超導板塊開盤大漲,龍頭股法爾勝6天4板,國纜檢測20CM漲停,中孚實業、百利電氣等漲停。8月1日,美股美國超導盤前一度大漲超140%,收盤收漲60%。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