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視覺中國
DTP藥房是指直接向患者提供特殊藥品(如抗癌、抗艾滋、罕見病等)并提供全程用藥指導服務的專業化藥房。隨著“雙通道+門診統籌”政策落地,DTP迎來新的市場機遇,也步入了“黃金時代”。
中康科技發布的《中國醫藥終端市場藍皮書(2022-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國家鼓勵創新藥發展的一系列政策驅動,中國DTP市場迎來快速擴容的發展階段,當前的市場參與者主要包括批零一體的“老三系”(國藥控股、華領醫藥、上海醫藥),以及傳統連鎖藥企,如老百姓、益豐大藥房、大參林等,另外還有以數字化醫療切入的圓心大藥房、思派大藥房等。
(資料圖)
根據藍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DTP市場銷售規模達到629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腫瘤治療藥物及免疫調節劑占有超過7成的銷售份額,皮膚用藥近年銷售份額快速增長,已超越血液和造血系統用藥成為第二大領域。
但是,低毛利、高成本等行業屬性,讓DTP藥房的盈利成為待解難題。
在第十六屆西普會中國健康產業(國際)生態大會的“DTP藥房新發展峰會”上,廣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廣州醫藥大藥房有限公司總經理表示,“盈利問題是我們所有經營者最痛的痛點。”同時,她也指出,作為專業藥房,始終要走向盈利,在雙通道以及普通門診的處方外流的基礎上,DTP要做的仍然是提質增效。
因為“雙通道+門診統籌”政策落地后,雖然為DTP市場成功擴容,但并未能在盈利方面帶來改善。
2023年2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指出:鼓勵符合條件的定點零售藥店自愿申請開通門診統籌服務;對于定點藥店加強價格協同、處方流轉和基金監管等。
通知還明確要完善定點零售藥店門診統籌支付政策,同時明確相應配套政策,包括加強藥品價格協同、加強處方流轉管理、加強基金管理,從切實推動政策落地層面給零售藥店行業打了一針“強心針”。這意味著處方流轉工作將大幅推進。
更早一點,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在2021年聯合發布了《關于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定點零售藥店納入談判藥品供應保障范圍,與定點醫療機構一起,形成談判藥品報銷的“雙通道”,破解“進院難”問題,確保國家醫保談判藥品落地。
在河南潤禾貳拾肆小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琦看來,雙通道藥店的支付包含辦理醫保手續等流程,患者購藥之后的患者管理等其他服務,還要配備執業藥師、冷鏈、冷庫等新藥特藥需要的硬件設施,整個服務鏈條會增加很多成本,遠超社區藥房。
與此同時,潘琦也表示,在門診統籌政策落地的過程中,雙通道藥店本身是加分項,能為DTP藥房增加一批新的客流。
對于線下藥店來說,流量可貴,這也讓“拼資質”在DTP領域的重要性再度提升。
圓心科技醫藥控股總經理張煥昌表示,“從布局角度來說,要滿足線下患者(需求),首先要把握流量的第一入口,服務距離跟服務半徑決定藥店獲客的難易程度。”
從傳統的藥店布局來看,要距離處方足夠近。截至2022年年底,圓心科技擁有320家藥房,其中有204家位于醫院300米范圍內。
面對政策帶來的流量紅利,張煥昌說:“距離(門診統籌)發文至今五六個月時間,雖然各地政策不太一樣,但圓心有三分之二的藥房已經做了準入。”在他看來,藥店布局的便利性之外,資質是其作為承接處方外流的重要條件,以及供應鏈能力建設也不可或缺。
面對DTP藥房的盈利痛點,圓心科技探索出自己的路徑。
作為以數字化切入DTP市場的代表,圓心科技2022年推出了全病程管理平臺“圓心醫互”,旨在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全周期的規范化治療與體系化服務,為醫生和患者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解決醫生找不到患者、患者找不到醫生的雙重痛點,同時將篩查、治療、復診、隨訪、康復等功能前置,聯動多個科室的醫生共同管理患者,達到“多師共管”,不斷滿足患者需求。
作為一款“痛點縫合”產品,圓心醫互也有其盈利通路。在圓心科技面向醫院提供的智慧醫院建設解決方案中,圓心醫互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屬于其供給端賦能服務業務板塊,即為醫院科室提供單病種規范化診療后的患者離院解決方案,包括系統開發及維護管理、入組運營等支持。
除此之外,在其打造的“醫藥險”生態閉環中,創新支付也是重要收入和毛利貢獻板塊,主要向保險公司賺取傭金及服務費,同時為患者的用藥支付提供新的通道,幫助患者減輕治療負擔。
對此,諾華創新藥物中國零售專業藥房負責人戴蘇靈指出,在一些城市中的雙通道藥店,由于不受院內控費影響,醫保結算的速度在加快,而且,患者還可以在使用醫保的同時疊加商業保險,這種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正在逐漸完善中。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