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因研發廣受關注的高溫超導技術而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
鈦媒體獲悉,8月16日,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共有八位學者獲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柴繼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獎勵他們為發現抗病小體并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超導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忠賢,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Facebook AI研究院(FAIR)研究科學家何愷明、曠視原首席科學家孫劍(已故)、蔚來自動駕駛研發首席專家任少卿、曠視研究院基礎科研負責人張祥雨因提出深度殘差學習ResNet,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礎性貢獻,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相關資料圖)
據悉,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該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以創新模式帶動更多民間資金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
2016年至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7位獲獎者,算上2023年,至今共35位學者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具體來看,“生命科學獎”的兩位學者柴繼杰和周儉民,通過19年的合作和努力確立了由免疫受體激活的抗病小體的組成、結構和功能。他們發現抗病小體是由免疫受體蛋白在識別病原體效應子后形成的多組分復合體,并發現這種復合體通過形成鈣離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應包括程序性細胞死亡,從而保護植物免受感染。這個發現將帶來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對全球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今年57歲的柴繼杰博士,目前是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其1987年獲大連輕工業學院學士學位,1994年獲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博士學位。1997-1999年及1999-2004年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9年及2009-2010年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高級研究員,2009-2023年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017-2023年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洪堡教授”。2023年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柴繼杰實驗室長期從事植物中介導先天免疫反應的受體激酶(RLK)和NOD樣受體蛋白(NL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實驗室前期研究表明植物NLR識別病原體效應蛋白后形成不同的抗病小體,從而起始植物的免疫反應包括超敏反應(程序性細胞死亡)來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及致病。CNL類抗病小體在細胞膜上形成誘導性鈣離子通道起始植物抗病反應。而TNL類抗病小體作為NAD+水解酶以及ADPR轉移酶產生多種核苷類第二信使,通過EDS1-PAD4/SAG101等介導激活另一類CNL類抗病小體從而引起植物的免疫反應。實驗室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利用遺傳學、組學、生化、分子生物學及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手段,研究植物NLR活化起始鈣信號后引起細胞免疫或程序性死亡的信號傳導過程。
周儉民博士,目前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4年在四川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4年在美國普度大學園藝系獲博士學位。
同動物一樣,植物能通過免疫受體識別病原生物并激活天然免疫反應。周儉民實驗室的主要興趣之一是植物識別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免疫反應的分子機理。此外,病原微生物能向宿主細胞分泌致病蛋白,使它們得以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統、擾亂細胞活動、最終引起病害。周儉民實驗室的另一個主要興趣是闡明這些致病蛋白在宿主細胞內的生化功能。
會后交流時,周儉民認為,柴繼杰的支持工作將植物免疫領域研究加速了5-10年。對此,柴繼杰表示,他和周儉民在工作中一種互贏這個項目成就的關系,互相對這個研究成果比較認可。
“我想這個榮譽不屬于我們個人,而是我們多個團隊多年來共同努力的結果。”柴繼杰在現場視頻連線中表示。
“物質科學獎”的兩位院士,均是超導領域的專家。
今年82歲的趙忠賢,出生于遼寧新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陳嘉庚國際學會會員,國家超導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科大、武漢大學、北京大學等校兼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趙忠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及相關機理研究。1964年于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1976年起從事探索高臨界參數,特別是高臨界溫度超導體探索研究。1987年初趙忠賢及其合作者獨立地發現了臨界溫度為92.8K的Ba-Y-Cu-O超導體。1987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1988年獲首屆陳嘉庚物質科學獎。所在研究集體榮獲199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09年基于鐵基超導體的研究與其他七位研究者一起獲“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4年獲何梁何利科技成就獎;2015年獲B. T. Matthias獎。
趙忠賢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是:探索新超導體;研究銅氧化合物和鐵基超導體的機理;開展高壓合成和高壓下的物理性質研究;磁性和輸運性質研究。
陳仙輝196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目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此前1992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并留校工作。此后先后作為洪堡基金學者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和斯圖加特馬普固體物理研究所工作,作為訪問教授在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院,以及美國德克薩斯超導研究中心工作。1998年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教授。此外,他還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低溫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位。
長期以來,陳仙輝一直堅持新型非常規超導體的探索及超導和強關聯物理的研究,發現的新型超導體涵蓋銅氧化合物超導體,富勒烯超導體,鐵基超導體和有機超導體等多種體系。在鐵基超導體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在鐵基超導體(常壓下)實現40開以上的超導電性,給出了相圖及反鐵磁與超導電性競爭和共存的證據,發現大同位素效應和磁化率線性溫度依賴關系的普適行為;在強關聯電子體系中發現多自由度相互作用導致的反常行為;陳仙輝基于黑磷具有與石墨類似的二維結構且有能隙,提出開展對其研究的思想。隨后,他利用高溫高壓技術生長出高質量黑磷單晶,并與復旦大學張遠波等小組合作,成功地在二維黑磷薄層晶體實現了場效應晶體管。
現場對話時,“物質科學獎”的獲獎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表示,大獎獎勵的不僅是獲獎人,也是對合作者、對幾代研究團隊的支持和鼓勵?!俺瑢а芯款I域充滿挑戰,需要一代代年輕人持之以恒去研究。我愿做中國超導事業的一顆鋪路石子?!?/p>
會后,趙忠賢對鈦媒體App等表示,對于教導學生,他的原則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希望發揮每個人的長項,重點培養年輕人的能力。
“我認為一個人能不能夠成長起來,關鍵在于他承擔的責任。他在所承擔的責任中成長。所以某種意義上說,給他責任就是對他最好的培養。所以在做鐵基超導的時候,我對80后的學生和年輕科研人員有一個評價,他們是有激情、肯吃苦、能戰斗、可信賴?!壁w忠賢表示。
對于當前比較熱議的LK-99研究成果,趙忠賢院士、陳仙輝院士均表示其工作跟超導無關。趙忠賢希望科學研究的探索一定要謹慎,不要著急。而且,趙忠賢告訴鈦媒體App,當前超導應用的領域正逐漸增多,他相信在未來十年內超導應用會實現巨大的進展。
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有四位,分別是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因他們提出深度殘差學習技術而獲獎,而他們的獲獎工作是其在2012至2016年間在位于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的。
深度殘差學習技術ResNet被認為是計算機視覺識別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當時,孫劍和何愷明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張祥雨和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任少卿是他們團隊的實習生。而這一技術促成了深度神經網絡發展,并促進多個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
今年39歲的何愷明,獲清華大學學士(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博士(2011年);博士畢業后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員,并在2016年加入美國科技公司Facebook AI Research(FAIR)繼續研究計算機視覺。
孫劍,西安交通大學學士(1997年)及博士(2003年),2003年起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首席研究員,2016年7月加入曠視科技任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和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工作。不過,孫劍已于2022年6月14日凌晨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5歲。
任少卿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班(2016年),曾任中國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隨后在蔚來汽車任職。任少卿提出適用于物體檢測的高效框架Faster RCNN和圖像識別算法ResNet,后者相關論文于2016年獲得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會議CVPR 的最佳論文獎。
張祥雨,西安交通大學學士(2012年)和西安交通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2017年),目前是曠視科技研究院基礎模型組負責人。而且,2022年,張祥雨入選成為智源研究院技術委員會首批成員。目前,張祥雨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卷積網絡設計、深度模型的裁剪與加速等。
作為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立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張祥雨在視頻連線中表示:“我會一直記得導師孫劍老師的教導,始終堅持一個簡單和本質的原則,持續創新,拓展認知邊界?!币煌@獎的何愷明也在視頻連線時提到,“感謝大獎對于年輕人的肯定和認可,希望能夠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學研究領域。”
據悉,2023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將于今年10月左右召開。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