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發展階段,不少銀行保險機構紛紛開啟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面臨諸多挑戰。為更好規范和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穩妥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1月26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近日,《中國銀行(3.27 -0.30%,診股)保險報》記者了解到,銀保監會將推動落實《指導意見》,鼓勵大型銀行加快向中小銀行輸出風控工具和技術,支持不同規模、稟賦的機構建立與經營特點相匹配、與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的數字化轉型路徑。
![]()
推動落實《指導意見》
近年來,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進入高速發展期,但不同規模的銀行保險機構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中小銀行保險機構由于規模小、用戶數量有限、投入難以與大型銀行保險機構相比,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存在更多挑戰。
“中小銀行在業務和科技兩個層面都存在很多薄弱之處。一是業務自身能力和專業人才配備不足,導致很多業務難以高質量開展;二是科技支撐存在短板,很多市場商機發現后,科技支撐能力不足,需要采購和開發新的科技工具。”北京中治研國際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叢勇向《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表示。
因此,在《指導意見》中,銀保監會提到,鼓勵科技領先的銀行保險機構向金融同業輸出金融科技產品與服務。
不久前,銀保監會還印發《銀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監管辦法》,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建立與本機構信息科技戰略目標相適應的信息科技外包管理體系,將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控制由于外包而引發的風險。
可以說,監管部門從數字化轉型路徑和相應的風險管控兩方面,為銀行保險機構明確了方向和相關要求。
提升數據治理水平
“銀行要明確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目標和定位,不能為數字化而數字化。”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指出。
在劉曉春看來,在數字化轉型中,銀行一定要立足于五個自主:客戶自主、業務自主、技術自主、數據自主、風控自主。“哪怕是外包,也要對相關技術、相關風險能夠控制得住;業務的創新、管理和標準都應該由銀行自主來做。”劉曉春說。
那么,提升數據治理水平,銀行保險機構又該如何施為?
銀保監會指明了方向,督促機構夯實信息科技基礎,提升數據治理水平,提高新技術應用與自主可控能力。
華夏銀行(5.60 -0.53%,診股)副行長楊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應從五個方面積極推進:一是加強全生命周期數據資產的管理。要統一數據標準、數據字典、數據結構,強化數據質量,提升數據資產的準確率。二是以業務場景應用,驅動數據治理體系建設。三是以規范監管數據報送引導數據治理體系提升。充分滿足監管對銀行數據報送完整性、精細度、準確性要求,推進存量問題清零,落實監管EAST(2021版)等新規范,以此為契機,帶動數據質量全面提升。四是自上而下推動數據文化建設。樹立“用數據說話”的經營理念。五是強化數字化人才隊伍,多方位吸引數據人才,建立數據人才專業序列、資質認證、培養體系、激勵機制,打通職業發展通道。
構建金融數字化經營生態
對于銀行保險機構而言,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星辰大海仍將是構建起屬于自身的數字化經營生態。銀保監會指出,要“穩妥發展數字信貸與線上保險,鼓勵合理運用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拓展金融數字化經營生態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各家銀行披露的2021年度報告中,打造多元生態場景、完善生態體系建設正是各家銀行年報的熱詞。
“一方面,商業銀行持續加強外部合作,擴大產業布局。充分利用新技術催化金融與互聯網之間的化學反應,打造更加智能、便捷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將構建以大數據為主軸、以個人場景金融和產業場景金融為兩翼的生態體系。”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指出。
例如,作為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標桿,招商銀行(45.58 -0.70%,診股)將“客戶+科技”定義為銀行業發展3.0階段的兩大核心主題,持續加大生態建設布局,通過開放“招商銀行”和“掌上生活”APP平臺,不斷提升服務創新效率,對內開放APP平臺能力,對外聚焦飯票、影票、出行、便民服務等重點場景,持續拓寬服務邊界。
另外,記者從華夏銀行了解到,在新五年規劃期,該行重點打造零售數字消費金融與產業數字金融兩個生態,二者共同搭建起該行的企業級生態體系,實現該行零售、對公、金融市場以及各子公司的客戶互通與產品整合。
在楊偉看來,產業和普惠兩個生態相互扶持、交織疊加、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對傳統經營模式、客戶觸達、營銷流程將帶來顛覆性變化。即使兩個生態前期分別建設,快慢不同,但最終會走到一起,形成“GBC”(政務、產業、消費)一體化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