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基礎設施的可持續性對于實現“雙碳”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也是中國的鄭重承諾。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也曾多次表示,“基礎設施投資至關重要。世界應該采用一個簡單的規則:如果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不是綠色(可持續的),就不應該給它們開綠燈。否則,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陷入窘境。”
2023年03月23—26日,中國首期ENV SP可持續發展專業人員培訓班在北京東方飯店成功舉辦。來自國家部委、行業協會的有關領導,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等高等院校,亞洲開發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法國興業銀行(601166)、光源資本等金融機構,以及來自政府部門、全國各地的央企、國企、民企等50多家有關單位及高等院校的主要領導和業務骨干共計100余人參加了培訓,共同就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深入研討和交流。
在全國上下推進基礎設施綠色發展的關鍵時刻,引進ISI知識體系,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和慣例、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工具的ENV SP 可持續發展專業人才,對于推進基礎設施行業的綠色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提升中國企業在可持續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Envision可持續基礎設施框架體系,由可持續基礎設施協會于2012年開發并創立,目前已被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廣泛采用,并被普遍認為是目前世界基礎設施領域中先進、全面和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體系和決策指南。可持續基礎設施協會(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簡稱ISI)是全球可持續基礎設施領域權威性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由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和美國三大知名工程行業協會共同創建。目前,ISI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擴大,ISI知識體系已經成為可持續基礎設施領域中的翹楚。北美、歐洲和亞洲等的數十個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已經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運用ISI的知識體系及評估標準,為可持續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施工、交付和運營帶來系統性的變革。
ISI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研究和解決當今世界工程界最為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致力于建設更美好、更包容和更可持續的世界。ISI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原則,與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貫徹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高度吻合。
ISI知識體系將碳減排與碳中和作為重要的可持續基礎設施衡量指標,貫穿項目從規劃、設計、施工、交付和運營的全生命周期,不僅衡量直接碳排放,而且對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建筑材料、廢棄物處理等和相關操作流程中的隱含碳排放進行量化評估,可以為基礎設施領域落實“雙碳目標”提供當前所需要的、切實可行的定量與定性評估方法及評級標準,以及相應的前瞻性分層級解決方案,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作為可持續基礎設施協會(ISI)中國唯一授權引進單位,中維智享(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和領先企業及行業精英一起,共同搭建可持續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交流平臺,搭建中國企業的對外合作平臺,搭建可持續發展專業人員的能力發展平臺;共同推動國內外可持續基礎設施發展標準的相互借鑒與融合,向世界標準注入中國元素,為世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中國智慧,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實踐提供中國經驗,展現中國的擔當與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可持續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廣告,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廣告主對本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本網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廣告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