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證券時報券中社訊,針對近期出現的單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經理共管這一現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單只基金由多少位基金經理管理合適,主要取決于基金投資策略。從海外成熟市場實踐來看,如果是行業集中度較高的主題型基金或單策略基金,如果規模不是特別大,一般不會采取多基金經理管理模式,一個基金經理管理會比較專注些。但如果是多策略基金或全市場投資的綜合基金,一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也是比較常見的。但投資者買基金的時候應避免落入“追星陷阱”,要考量基金本身的過往業績是否穩定可持續,同時還應在不同類別基金中做好均衡配置,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放在一類基金里。
嚴弘分析到,多策略基金的規模會相對較大,基金公司一般會根據不同策略將倉位分配到不同的底層資產上,如混合基金既有固收類投資也有權益類投資,每個部分由不同基金經理管理;甚至,權益類投資領域還會分成不同行業策略組合,這些細分領域也可以由不同基金經理負責。當然,多基金經理制要發揮協同效應,需協調好基金經理之間的分工協作。一般情況下,團隊中需要有一個具有權威的領頭基金經理,在做好自身資產配置的同時,監督指導其他基金經理。
嚴弘表示,對投資者來說,不必過多擔心多基金經理管理增加篩選成本。因為從實質上說,基金投資就是團隊協作性質的,即便是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后面還有基金經理助理和研究員等人。基金公司在對外宣傳時,可能會掛出有名的基金經理,這是為了吸引投資者關注。但投資者買基金的時候應避免落入“追星陷阱”,認為過往業績好的基金經理未來業績也一定好,而要考量基金本身的過往業績是否穩定可持續,同時還應在不同類別基金中做好均衡配置,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放在一類基金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