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上海車展期間,能明顯看到國產車展區的人數要多于國外車展區,甚至我看到外國工程師拿著尺量在量我們紅旗車的尺寸,就像過去我們的工程師拿著尺量去量國外車的場景那樣。”5月10日,中汽創智CEO李豐軍在回顧上海車展見到這些場景時,感慨萬千。
2020年6月29日,在國家三部委的見證下,有著中國一汽、東風汽車等三大央企背景的創新型汽車高科技公司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揭牌。公司創立伊始,連同李豐軍在內一共只有3名研發人員,而3年后的今天,研發人員已達到上千人。
“國產”的核心,是研發。“‘關鍵技術’既要不來,也買不來。要打造‘汽車強國’,離不開創新,也離不開‘智造’。”技術人員出身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CEO李豐軍直言,“創新”二字貫穿了他30余年的職業生涯。從大學畢業就進入汽車行業,李豐軍長期奮戰我國汽車領域的第一線,誓要為打造“汽車強國”奉獻自己的一生。
(資料圖片)
“汽車產業正處在一個大變局的時代,我國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已經呈現出趕超國外的汽車的趨勢。”李豐軍說,要想搶占新賽道的制高點,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把握行業前沿技術趨勢,“以用為研”,打造一批又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統計,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6%,提前三年完成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的到2025年達到20%的目標。“盡管發展態勢足,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芯片之痛、操作系統之痛、產業生態之痛依然存在。”李豐軍表示,中國汽車行業的“上半場”電動化雖然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但決定勝負還在“下半場”汽車智能網聯化。
為打好“下半場”這場硬仗,中汽創智圍繞“智能底盤、新能動力、智能網聯”三大業務領域,開展汽車前瞻、共性、平臺、核心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孵化,開啟“創新”+“智造”之路,這也是公司名字的由來。
立足這三大業務領域,中汽創智選好了跑道、立好了目標——在汽車智能底盤領域,確定了智能制動系統、智能轉向系統、智能懸架系統;在新能動力領域,確定80kW-210kW氫燃料電堆及系統、全固態動力電池、功率半導體;在智能網聯領域,確定車用操作系統、汽車信息安全、感知算法平臺等九大項目群,作為核心技術研發和突破方向。
“目前,智能制動系統、智能轉向系統等8個項目已啟動產業化;‘雙智’示范區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功率半導體模塊及芯片等項目完成設計開發及驗證,具備獲得客戶項目條件;全固態動力電池已達到10Ah、340Wh/kg指標,正在提升電池倍率性能和研發批量制備技術;下一代線控底盤技術、氫燃料膜電極及催化劑、下一代車用操作系統已啟動項目預研。” 李豐軍向記者歷數一項項“碩果”,倍感自豪。
一個個目標能夠“開花結果”,正得益于江蘇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我不是江蘇人,但是我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新江蘇人’。” 李豐軍說,江蘇具有厚實的經濟和科技基礎、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既是制造業大省,同時也是研發創新的核心區域。和江蘇的“雙向奔赴”,讓他與江蘇結下了深厚“情緣”。
如今,這份情緣還在不斷延續——在他“領航”下,中汽創智將繼續深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為此制定了技術和經營的雙“211”目標:預計2030年,在技術目標方面,實現200項核心技術突破,建成1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專利及行業標準數量進入第1梯隊;在經營目標方面,每個領域2個以上產品量產,產值貢獻100億元,公司估值1000億元。
這次受邀參加江蘇發展大會,也讓“新江蘇人”李豐軍異常興奮,“非常榮幸能受邀參加本次江蘇發展大會,希望能在大會上學習和吸收江蘇豐厚的發展成果,立足企業自身發展,真抓實干,進一步夯實科研能力基礎,加速產業化進程,推動創新‘智造’再提速。”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姚政宇 付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