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告導讀: 良好的產品品質、成功的本地化、特殊機遇的催化是日系車全球化的關鍵。 摘要: 維持行業增持評級,推薦中國制造出海和自主品牌出口兩條主線。基于良好的產品品質、成功的本地化、特殊機遇的催化,日系汽車成為全球第一大車系。日系汽車出海經歷三個階段:1960s 至1970s 為整車出口階段,出口量突破600 萬輛;1980s-1990s 為整車出口轉向海外生產階段,歐美限制日系車進口,日系廠商開始布局海外生產;2000s 后為海外生產爆發階段,全球銷量接近3000 萬輛。投資建議: 推薦兩個方向,一是國際車企以中國為制造中心出口海外,推薦標的多利科技、雙環傳動、愛柯迪、新泉股份、旭升集團、拓普集團等;二是中國車企直接出口到東南亞、中東、東歐等地區,推薦標的整車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城汽車等,零部件瑞鵠模具、伯特利等。 美國市場:石油危機創造出口機遇,本地經營進一步提升份額。1973年石油危機后,便宜、省油、故障少的日系車銷量大漲,1981 年在美市占率已達22%。美國隨后施加政治壓力,限制日系車對美出口量。 日本車企一方面推出高附加值的豪華車產品,另一方面推進北美本地生產與本地經營,推動日系份額提升至40%。 東南亞市場:掌握先發優勢,構建齊全產業鏈。70 年代日系在東南亞成為領先,主要由于日系優先于歐美車系布局東南亞市場,并緊跟當地政策的調整,完成了從整車出口到本地生產的轉型。90 年代面臨歐美車系的大舉進攻,日系在東南亞建立起了從整車廠到零部件的全面本地化體系,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至70%以上。 西歐市場:保護主義盛行,出口和本地生產受限。70 年代末,西歐汲取美國市場教訓,限制日系車進口,同時對日系車的本地工廠設置零部件采購率等附加條件,導致日系車對歐出口不足,本地生產體系也未能構建。另一方面由于西歐市場競爭激烈、國家較為分散化,日本車企重視程度相對較低,未緊跟西歐柴油化、電動化的潮流,因此日系車在歐份額長期未能突破。 風險提示:全球貿易爭端加劇、本土保護主義加劇【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