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App5月27日消息,AITO問界第10萬臺量產車正式下線,成為最快達成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品牌。
(相關資料圖)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活動中表示:“華為不會單獨造車,但是會與其他伙伴合作造車,目前,AITO問界車型在智慧座艙、智能駕駛和智能網聯方面持續發力,隨著問界M5 智駕版于6月中旬開始交付,業界將會看到華為在智能駕駛方面的能力。”
談及目前AITO問界品牌的發展,余承東認為,該品牌正在從“看不起”走向“看不懂”,在業界并不看好的情況下,AITO問界已經達成了10萬臺汽車下線的成就,發展速度出乎很多人的預料,而在不久的將來,AITO問界將實現從讓人“看不懂”到其他品牌“追不上”的跨越。
而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則提出:“10萬輛AITO問界車型的下線,是賽力斯與華為跨界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過去車企與車企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種物理反應,而車企與科技企業的跨界合作,則是化學反應,未來,賽力斯的發展目標是10年交付500萬輛汽車。”
據悉,華為在汽車相關技術的研發也早在2009年就已開始,每年研發投入約100億元,直接研發人員超7000人。從車的產品定義、設計、制造,再到用戶用車的全生命鏈條角度來看,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并以嚴格的品控標準把控供應鏈管理、整車制造、測試環節。
作為“合作造車”的伙伴,賽力斯則負責新車的研發、智能制造、服務以及創造全生命周期的良好用車體驗。
賽力斯在智能制造方面,按德國工業4.0及中國制造2025要求打造的兩江智慧工廠中,有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及電池PACK車間,超1000臺機器人協同運作實現高度自動化,關鍵工序更實現了100%自動化,24小時全時在線檢測,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讓制造精度、產品品質進一步提升。
在賽力斯整車測試中心,AITO問界汽車要通過整車研發過程中多種倉體臺架的測試驗證,如整車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音、振動和聲振粗糙度)、高低溫環境倉等。
此外還有道路試驗如加速、制動、操穩、三高一濕(高溫、高濕、高腐蝕、多雨)、Beta測試、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測試、HIL(Hardware-in-the-Loop硬件在環)測試、充分使用自動化與大數據,在研發及量產的每個環節,把控產品質量。
而華為的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 和 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Sales & Service,集成產品營銷服)體系,又在流程管理和產品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管理上,進一步賦能了賽力斯業界領先的智能制造能力。
與此同時,AITO問界也在新車上市前進行了大規模用戶Beta測試,針對每款車型,都組織歷時數月的Beta用戶體驗測試,測試樣車數量多達1000臺,測試里程長達數百萬公里,在用戶實際使用場景中真實模擬用戶驗收,提前攔截問題,不斷打磨產品。
第十萬臺下線的AITO問界M5智駕版,是首個搭載”HUAWEI ADS 2.0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和鴻蒙智能座艙3.0的車型。智能駕駛方面,問界M5智駕版采用激光雷達+視覺的融合感知技術,在融合BEV網絡(Bird Eye View鳥瞰圖)的基礎上,業界首創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礙物檢測)網絡,能識別通用障礙物白名單外的異形物體。
結合道路拓撲推理網絡,率先實現不依賴于高精地圖的高速、城區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帶來無限接近于L3的高階智能駕駛體驗。據華為智能駕駛負責人介紹,與特斯拉的FSD系統采用的純視覺方案相比,融合方案具備更高的發展潛力,尤其是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可以對視覺識別方案進行優勢互補,從而提升很多特殊場景下的識別能力。(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