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證券時報記者 郭潔
新股惜售情緒降溫 首日換手率提升
一般而言,新股上市首日換手率較低說明當天買入賣出量比較少,市場投資者想法較一致,更易推動股價后期繼續上漲。以往核準制下,新股上市首日有44%的漲跌幅限制,中簽投資者普遍存在惜售心理,新股上市后的前幾日交易數據均呈現低換手,換手率超1%的新股屈指可數。
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主板相繼實施注冊制后,越來越多新股上市后的前5個交易日漲跌幅不受限制,股票價格波動加大,中簽投資者惜售心理弱化的同時避險情緒升溫,新股上市首日迎來高換手率。
為保證換手率的可比性,注冊制下新股按上市首日換手率計算,核準制下新股按開板日換手率計算。在注冊制還未正式開始實施之前,2017年和2018年上市新股開板日平均換手率分別為48.98%和53.35%。2019年7月科創板率先實施注冊制后,A股市場新股的換手率平均水平有所提升,絕大多數月份的平均值基本圍繞在60%左右浮動。
今年全面注冊制以來,已有61股陸續上市,首日換手率平均值為61.08%,多只上市首日換手率超70%的新股次日股價開始下跌。
二級市場熱度影響新股首日表現
在市場行情較好時,不易出現破發現象;而在市場下行期,破發潮更易出現。2022年3月、4月、9月、12月市場下行階段,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當時新股發行市盈率與發行價又相對過高,破發新股數量均明顯增加。
全面注冊制上市的61股中,首日破發股的上市時間主要集中在4月18日~4月25日,以及5月11日~5月31日,兩個時間區間均是市場下行階段。
從全面注冊制以來上市首日股價表現較好的新股來看,除了上市日前后市場整體行情較熱利好新股表現之外,還有兩方面因素影響新股首日表現:一方面,這些公司所屬的概念屬于市場關注度較高的板塊,例如屬于“智能”、“工業機器人(300024)”等熱門概念,且上市期間恰逢概念爆發階段或觸底反彈階段,容易受到市場資金炒作;另一方面,新股的主營業務在整個市場中具有稀缺性。
上市首日股價漲幅居首的是北交所新股巨能股份,該股上市首日上漲227.27%,公司主要業務為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實現智能工廠為目標的各類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和智能工廠管理軟件。該股于今年5月12日上市,其所屬的機器人指數在4月26日開啟觸底反彈,至該股上市前一日已小幅反彈近4%。
中科飛測-U上市首日股價上漲189.62%,上市后5日后10日均錄得上漲,該股是半導體檢測量測設備國產替代龍頭,今年5月19日上市,上市當日電子行業指數上漲1.03%,且處于低位反彈階段,連續3日錄得陽線。
以首日收盤價和上市后最高價來衡量,鼎智科技的炒新收益率最高,達184.11%,該股發行價30.6元/股,上市首日上漲23.17%,盤中曾觸發臨時停牌,打破了自3月中旬以來北交所新股首日表現低迷的現象。該股上市以來最高價達107.08元/股,分別較發行價和首日收盤價上漲249.93% 和184.11%。鼎智科技是國內高端微電機龍頭,根據公司的上市公告顯示,滬深兩市中,與其主營業務相近的同行業可比公司僅2家。與鼎智科技相類似的還有三博腦科。
高市盈率高發行價公司破發風險大
由于核準制下主板新股有23倍市盈率的發行上限,相對于較低的發行價給二級市場留下較大的溢價空間,不少新股上市后持續大漲,連續“一字板”走勢頻現。
今年全面注冊制實施后,主板新股發行市盈率23倍的紅線被打破。統計顯示,4月10日以來上市的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達49.93倍,其中主板新股中,僅中信金屬一家公司的發行市盈率為20.21倍,低于以往23倍紅線,多數主板個股的發行市盈率均高于30倍。以上市后的行情表現來看,中信金屬上市后20日股價下跌11.48%,是跌幅最小的主板新股。
新股上市后的破發現象往往與高市盈率、高發行價有關。統計2021年以來上市的新股可以發現,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新股發行價格和發行市盈率整體較高,破發個股數量分別為64只和47只。
將發行價分區間統計可以看出,發行價越低的新股越受到市場熱捧,上市后的表現越好,發行價格小于10元的新股上市首日整體表現最好,特別是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平均上漲幅度均顯著高于其他發行價區間組合。
2021年以來, 417股的發行市盈率高于所屬行業市盈率,其中首日股價破發的股票數量達94只,占比超22.54%。發行市盈率低于所屬行業市盈率的股票有633只,其中股價首日破發的新股僅有56只,占比8.8%,兩組數據對比可知,高發行價格和高市盈率企業上市后,破發風險會更高。
長遠來看,如果打新是一個幾乎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的無風險獲利行為,既不符合投資的基本邏輯,由此帶來的“炒新”風氣也不利于證券市場健康發展。從核準制到全面注冊制實施,新股定價權完全交給市場,充分還原了新股市場的風險特征。新股發行定價將更真實地反映上市公司內在價值,一些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基本面不佳的股票上市后價格將出現調整,破發或成為常態,這也就意味著,打新不再是一件穩賺不賠的事。
機構多選擇首日賣出落袋為安
以往核準制下,主板新股開板日的龍虎榜數據中,賣出席位極少見到機構專用席位的身影,但在當下打新收益降低,破發頻現的背景下,機構選擇“落袋為安”的現象頻頻發生。今年全面注冊制以來上市的61只新股中,有32只新股上市首日登上龍虎榜,賣出前五席位中出現機構身影的有29只,占比90.63%。
出現機構身影的29只新股中,次日股價下跌的有19只,跌幅最大的是柏誠股份,該股上市首日股價上漲110.63%,次日股價下跌22.68%,上市后20日股價跌幅擴大至40.35%,該股上市首日的龍虎榜數據顯示,賣出前五席位清一色全是機構專用席位。
除柏誠股份之外,江鹽集團、中重科技、森泰股份等6股上市首日龍虎榜賣出前五席位也清一色是機構專用席位。這些股票次日股價均錄得下跌,僅英特科技一股上市首日股價下跌,次日股價錄得上漲。
上市前業績好壞影響新股表現
對于打新的投資者而言,判斷一只新股是否值得打,通常從公司的產品、業績、所屬行業來進行初步判斷。如果一只新股在上市前就出現虧損或業績下滑,則會對新股上市后的表現形成不利影響。
以2021年以來上市的新股來看,新股上市首日股價表現與公司業績呈顯著相關性。168只上市首日即破發的新股中,前一年業績虧損的公司占9.52%;而首日上漲幅度超過50%的447只新股中,前一年業績虧損的公司僅占1.34%。如果僅從科創板和創業板新股來看,這一差距更加明顯,說明在注冊制背景下,業績對于新股的股價影響程度更大。
(數據來源:證券時報中心數據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