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大洋網訊 水環境綜合治理,離不開規劃引領。8月17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經濟師邱琳在“高質量發展·看生態環境”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從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引領、強化規劃傳導機制、優化審批服務3個方面落實水環境治理規劃用地保障工作,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她表示,市規自局已完成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科學劃定城市藍線、綠線,構建耕地護城、水網融城、森林進城、海洋親城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市、區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將治水工程納入重點項目清單,有效保障項目用地。
“我們在國內率先創新了市政設施規劃用地傳導路徑。”邱琳介紹,在該項工作中,市規自局一是規劃核查摸清家底,構建市政黃線圖則數據庫,通過梳理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的污水處理設施用地,整合治水工程圖則308處;二是建立規劃銜接路徑,提前預控治水工程用地;三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動態更新機制,印發市政黃線管理工作指引,明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以及詳細規劃階段的市政黃線更新流程及入庫要求,從制度上保障治水工程科學銜接詳細規劃。
為加速治水工程落地實施,市規自局對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在規劃、用地、用海上予以優先配置,保障了62座污水處理廠用地。例如,優化用地預審選址和核發規劃條件事項,新增建設用地的規劃條件并入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環節核發,辦理時間由28個工作日調整為10個工作日。
同時,污水處理廠、泵站等市政基礎設施,以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作為使用土地的證明文件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用地批準手續在施工許可前完成。加快治水工程規劃審批,優先辦理渠箱清污分流、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公共管網完善等項目的規劃許可。
此外,廣州也在推進污水處理廠土地復合利用。目前,中心城區新建地下污水處理廠9座,地面建成公園,廠區綠化率達到50%以上,綠地面積超過59公頃。“未來中心城區和重點地區均采用地下污水處理廠+地面公園的模式,降低鄰避效應,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邱琳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