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五月開放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學習困難門診始終處于爆滿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理想、“坐不住”……因為種種與學習有關的問題,家長們帶著孩子來到這里,希望得到醫學的幫助。
專家介紹,“學習困難”是一種綜合征的總稱。門診中最常見的是多動癥,其在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7%,除此之外,也存在智力問題、視聽感知問題、情緒問題等可能。
對難以分辨其不同的家長來說,如孩子的“學習困難”癥狀已經持續半年以上,或近期狀況反差特別大,應及時帶孩子就診。醫生會幫助家長找出原因,提供治療方案或行為指導。
(資料圖片)
首都兒科研究所學習困難門診內,醫生正在給小患者問診。首都兒科研究所供圖
問題1
學習困難門診爆滿,病癥都有哪些?
每周出診半天、迎接15-20個不等的孩子。自今年五月開放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學習困難門診總是處于爆滿狀態。
多動癥、智力問題、學習技能障礙、情緒問題……醫學上的“學習困難”是一種綜合征的總稱,原因多種多樣。醫生們要結合各種相關檢查結果做出區分,提供治療方案——或者提供心理疏導。
當父母帶著孩子走進診室,醫生張麗麗會分兩次與他們交流:先和孩子單獨聊聊天,看看他們思維狀態如何,再和家長聊聊孩子的情況、老師的評價、既往就診史等。有了初步判斷后,一部分孩子會接受相關量表測試等檢查,進一步確定原因;也有一部分孩子不需要醫學介入,倒是家長需要“治心病”。
來就診的“學習困難”患兒中,超半數是由于多動癥造成,尤以小學生居多。“坐不住”、記憶力不好、注意力難集中等,都可能是多動癥的表現。有些孩子十分淘氣,不服從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字寫得歪歪扭扭,有的則無法遵守課堂秩序,與老師發生沖突。
少數孩子則由于遺傳、神經系統發育等因素,存在智力問題、智力結構偏差或技能障礙。一位媽媽曾帶著女兒來就診。家中大兒子學習不錯,而小女兒卻很吃力,尤其是數學成績差,參加不少一對一輔導也無濟于事。檢查發現小姑娘智力正常,但智力結構偏差,天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太好,對其他人而言簡單的數學問題,對她來說就是很困難。
也有孩子并沒有生理問題。有部分家長向醫生反映,孩子學習表現不好,無法正常完成作業,醫生與孩子交流后發現,原來是父母額外布置了太多任務,孩子不堪重負,選擇通過拖延學校作業的策略,回避家里額外的作業;有些孩子成績不錯,但家長預期很高,總覺得孩子即便考了90多分,也沒有充分發揮出水平,達不到自己的期望。
治療、觀望、心理疏導,不同問題有不同解法,而明確診斷是改善現狀的第一步。張麗麗告訴記者,來看學習困難門診,學習成績不一定必然會提高,但相關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自信心等也能有所增強。對于缺乏判斷能力的普通家長來說,如果孩子的“學習困難”癥狀已經持續半年以上,或近期狀況反差特別大,應及時帶孩子就診。
問題2
多動癥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療?
張麗麗介紹,多動癥在兒童中的發病率本身不低,約7%左右,這意味著一個班如果有30個學生,則可能有一到兩個孩子患多動癥。多動癥屬于神經發育型障礙,病因與遺傳、早產、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神經遞質代謝障礙等有關,患兒的大腦成熟度會比普通孩子晚兩到三年,也因此會出現自控力和受約束力較弱的情況。
對多動癥的處置視孩子狀況而定。隨著年齡增長,1/3的患兒在青春期會自愈,更多會延續到成年期。如果影響到孩子的學業、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等,就應當積極治療。
舉例來說,如患兒處于一二年級,學業負擔不太重,孩子受到的影響有限,可采取行為教育;如進入三年級之后,學業難度增加,孩子學習效率下降,不僅成績下滑,還出現學習興趣喪失、自信心受損、社交受影響等情形,則應當考慮用藥。
多動癥屬慢性病,用藥周期較長,起步周期也以年為單位,有些患兒可能要一直用藥到高中畢業。因此,很多家長會顧慮副作用而不傾向于用藥,或者堅持不下去。在臨床中,張麗麗也碰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孩子一年級時就確診多動癥,但沒有治療,中高年級時學業下滑,父母的管教孩子聽不進去,有時父母甚至上手打孩子。
問題3
生理問題是否都能醫治?
張麗麗告訴記者,雖然多動癥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并非所有由生理因素導致的“學習困難”都可以醫治,家長必須有“曲線救國”的心理準備。
如上述提到的智力結構偏差的孩子,天生智力特征就是如此,再怎么對短板進行強化,進步幅度也有限。家長應當考慮讓孩子在專業上更換方向。
存在智力問題的孩子,大多屬于先天發育有問題,運動、學習不如同齡人。家長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能在學業上強求孩子,也應盡早考慮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后的發展道路,譬如學習技能類的專業,以便成年后可以獨立養活自己、維持正常社交。
問題4
排除了病理原因 家長還能做什么?
在與孩子們的聊天中,張麗麗發現親子關系、校園關系,包括父母自身的預期管理,也可能成為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逐漸發展出獨立意識,覺得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學習,但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認為孩子沒有長大,于是逼著孩子學習,孩子由此心生抵觸,有的一回家就關上房門拒絕溝通。這種情況下,父母應當了解孩子心理發育的規律,及時調整親子相處模式。
一些孩子則是在小學時期學習狀態不好,到中學時課業增加,學習阻力更大,加上老師的負面評價、父母的嚴格管理,最終出現厭學的情況。如果進展到拒絕上學的地步,想要糾正就會比較困難,家長如發現類似的苗頭,應當及時就診,以防錯過最佳介入時機。
此外,還有一些孩子本身狀態沒有問題,但父母期望高,狀態十分緊繃,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有的父母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發生矛盾,當著孩子的面爭執,負面情緒也影響到孩子。這種情況下,孩子不需要做特殊檢查,醫生會對父母進行一些行為指導,告訴他們如何調整預期。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