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8日,交通運輸部組織起草《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南》),鼓勵和規范自動駕駛汽車在運輸服務領域應用,保障運輸安全。
《指南》從適用范圍、發展方向、車輛要求、安全保障等9大方面著手,對車輛保險、運輸安全保障、車輛動態監控、問題整改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指南》明確,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在各類用于社會機動車通行的道路上,從事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出租汽車客運、道路普通貨物運輸、道路旅客運輸經營活動的,均適用本指南。
《指南》要求,審慎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從事道路旅客運輸經營活動,并禁止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從事危險貨物道路運輸經營活動。
頂層設計,規范自動駕駛汽車落地應用
《指南》要求,從事運輸經營的有條件自動駕駛和高度自動駕駛汽車應當配備駕駛員,從事運輸經營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應當配備遠程駕駛員或安全員。相關人員需要具備緊急狀態下應急處置能力,并要符合交通運輸領域從業人員管理規定和要求,取得相應的從業資格證。
運輸安全保障方面,《指南》明確,運輸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運輸安全保障制度,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設計運行條件、運營安全風險清單、分級管控措施、突發情況應對措施,組織對運輸安全保障方案進行專業性論證和風險評估。
自動駕駛汽車運行線路應當遠離學校、醫院、大型商超等人員密集場所;在雨雪冰凍等惡劣天氣時,應當按規定停止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從事運輸經營活動。
從事運輸經營的自動駕駛汽車應當具備車輛運行狀態記錄、存儲和傳輸功能,向運輸經營者和屬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及時傳輸相關信息。《指南》要求,在車輛發生事故或自動駕駛功能失效時,自動記錄和存儲事發前至少90秒至事發后至少30秒的運行狀態信息。運行狀態信息至少包括:車輛基本信息、控制模式變化情況、接收的遠程控制指令情況、運行狀態、人機交互及車內外影像情況等。
對于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相關部門應綜合運用約談、通報、信用監管等手段,督促運輸經營者予以整改,整改完成后方可繼續開展運輸經營活動。
1. 未按規定為自動駕駛汽車配備駕駛員的;
2. 未按規定對自動駕駛汽車進行動態監控的;
3. 未按規定記錄、存儲和傳輸自動駕駛汽車運行狀態信息,以及提供虛假車輛運行狀況信息的;
4. 發生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的;
5.存在其他影響自動駕駛汽車運營安全風險的。
多點開花,多地鼓勵自動駕駛汽車探索創新
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未來汽車行業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國家曾出臺一系列政策和規劃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
2017年,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對自動駕駛汽車滲透應用做出規劃。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1部門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2021年,工信部等3部門印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明確,推動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規范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功能測試與示范應用。
...
除了國家層面在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近些年各地同樣加快布局,促進自動駕駛相關產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深圳、上海、安徽等20個省(區、市)均有相關政策出臺。
2021年12月,上海通過《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應用管理辦法》,并于2022年正式實施。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初步形成。
今年4月份,《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乘用車無人化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實施細則》(下稱《細則》)正式發布,在國內首開乘用車無人化運營試點。
今年7月,深圳發布《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在國內首次對智能網聯汽車的準入登記、上路行駛等事項作出具體規定,是國內首部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管理的法規。
...
隨著促進自動駕駛汽車試點應用的配套政策的相繼出臺落地,發展步伐較快的城市已試點為用戶提供自動駕駛網約車試乘服務。
以北京為例,隨著《細則》的出臺,相比此前“自動駕駛出租車”在主駕駛位上配備安全員,試點開放副駕駛有安全員的無人化載人。百度、小馬智行成為首批獲得先行區無人化示范應用道路測試通知書的企業。
據《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發展報告(2021)》顯示,北京市經開區已建成329個智能網聯標準路口,雙向750公里城市道路和10公里高速公路測試區域。
此前,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今年5約26日,示范區累計發放乘用車號牌185張,其中無人化道路測試號牌45張,無人車編碼124個,自動駕駛商用車號牌 5張,網聯巴士3張。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547萬公里。
自動駕駛成汽車產業重要驅動力(838275,診股)
中銀國際研報指出,隨著汽車新四化的不斷推進,智能駕駛技術高速發展。消費者逐漸改變的消費理念,推動汽車從代步工具向智能移動終端演進。自動駕駛感知、決策和執行環節高速進步。感知方面,傳感器從單一傳感器感知發展至多傳感器融合階段,攝像頭發展路徑逐漸明確,4D毫米波雷達迅速興起,激光雷達開啟量產上車。決策方面,域集中趨勢不斷推進,跨域融合架構也逐漸浮現。自駕域控制器成智能駕駛計算主體,大量OEM/Tier 1/Tier 1.5布局研發對應產品。執行方面,智能底盤順應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需要,線控轉向、線控制動及空氣懸架迅速滲透,自主供應商迎來發展機遇。
中信證券(19.43 +0.67%,診股)研報認為,高級別自動駕駛能夠有效解決人力成本提升、交通安全、司機短缺等諸多痛點,目前可供自動駕駛產品落地的場景主要可大致分為:1)城市開放場景;2)高速場景;3)封閉場景。預測Robotaxi的潛在市場空間約3.2萬億(以2040遠期空間計算),其他商用車輛自動駕駛合計市場空間約3萬億,其中城市專用車市場自動駕駛空間約1.9萬億,高速場景約9000億,封閉場景約1000億。自動駕駛預計將是萬億級的廣闊市場,有望解決人力成本提升、交通安全、司機短缺等諸多痛點,其中城市開放場景的市場空間最大。隨著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自動駕駛企業自身技術的持續進步、產業鏈上游的逐步成熟以及下游OEM與場景方的密切合作,自動駕駛落地速度或將加快。
小馬智行副總裁、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寧表示,影響Robotaxi發展的因素有許多,目前主要技術攻堅的重點是無人化技術應用、產品體驗優化和硬件系統車規級迭代;同時Robotaxi的大規模量產需要政策和法規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