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報告時提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明顯提升,普惠金融取得積極進展,普惠小微貸款實現“量增、面擴、價降”。
今年來,在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國際局勢動蕩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下,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普遍遭遇生產經營困難,央行和銀保監會等部門先后發布多項措施,為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市場主體紓困和經濟恢復發展。
在金融幫扶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民企融資紓困取得階段性成效,得益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支持紓困解難力度。大型銀行作為銀行的“領頭羊”,踐行普惠金融成果如何?
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第一
截至2022年9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8.04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2.93萬億元,同比增速24.10%,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3.18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9個月,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量達到3.86萬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增量(3.81萬億元)。
“其中,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8.3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89萬億元,已超額完成全年1.6萬億元增量目標。”日前,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介紹銀行保險業三季度情況時表示。
從國有行占比來看,6家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合計占全部普惠小微貸款達到36.46%,較上年末有所上升。
其中,建設銀行普惠金融的體量最大,截至9月末,普惠金融貸款余額2.2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185.04億元。其次為農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679億元。
中泰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按存量各占比來看,建設銀行普惠貸款存量占比遠超可比同業,達到11.5%,其次為農業銀行9.24%,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分別為7%和6.8%。
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普惠貸款余額相較年初增長最快,分別為37.6%、35%、35%,高于行業整體增長速度。
國有大行普惠貸款余額占比和增速持續維持高位,反映出國有大行在普惠小微企業的業務拓展上成果較好,持續發揮國有大行帶頭作用,有力支持普惠金融發展。
除增量擴面外,小微貸款成本也持續下降,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難度。今年來,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處于有統計以來低位,6月,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76%,同比下降0.44個百分點。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6%,同比下降0.42個百分點。
而根據銀保監會數據,前9個月,國有大型銀行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僅為4.04%,很好發揮了大型銀行的“頭雁”作用。
發展普惠金融是銀行轉型的需要
在國有行扎實推進普惠金融的背后,是銀保監會對于大中型銀行支持小微企業提出的更高要求。銀保監會《關于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實現全年新增小型微型企業法人首貸戶數量高于上年。
“首貸戶”是指之前沒有在金融機構申請過貸款的用戶,被部分業內人士稱為“硬骨頭”。提高“首貸戶”占比,是擴大小微企業服務覆蓋面的必經之路。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空間仍很大,相關部門不斷釋放對小微企業支持的政策紅利,不斷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保市場穩就業;從銀行層面看,銀行業資產質量不斷改善,也為實現持續改進小微企業金融供給打下基礎。
對于大型商業銀行來說,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并不僅僅只是政策的要求,更是銀行業務轉型發展的需要。
以建設銀行為例,該行布局普惠金融業務較早,在2018年全面啟動普惠金融戰略,并列為三大戰略之一,運用金融科技創新驅動,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打造普惠金融“建行模式”。數據上來看,建行的普惠貸款余額在行業中位居最前列。
其他國有行也在不停發力追趕,去年,除郵儲銀行外,5家國有行的普惠貸款增速均超過30%,其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同比增速超過50%。
值得一提的是,六大國有行此前均提到金融科技對于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性。去年12月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也提出,要以公平為準則、以普惠為目標,合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優化金融產品供給,不斷拓展金融服務觸達半徑和輻射范圍,彌合地域間、群體間、機構間的數字鴻溝,讓金融科技發展成果更廣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從業績情況來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已成為大型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2021年,建設銀行零售條線貢獻了超過50%的利潤。同期,農業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稅前利潤占比也高達46%。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是每家金融機構的宗旨和本源,也有利于銀行自身的經營和發展,接下來,銀行等金融機構仍要堅持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下一步,易綱指出,要完善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推動完善貸款擔保、盡職免責、不良核銷、資本占用等配套機制。落實落細各項金融紓困政策,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強化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金融服務,進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