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訊(記者 何鋼 通訊員 寧建軒)整治機動車道病害,優化慢行空間,打造街角接送區和交流區,春節前夕,包括雨花西路等一批城市主次道路整治陸續收官,實現了功能品質的“再生”。
雨花西路為L形道路,東接雨花東路,南至1號線安德門地鐵站。由于使用年限過長,部分機動車道存在局部沉陷、裂縫、修補不良、車轍等病害。兩側人行道面包磚也出現了松動、沉陷等問題。“有的地方走上去坑坑洼洼,很容易絆倒。下雨天面包磚還容易踩一腳水。”住在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
改造后的雨花西路,透水磚踩上去既牢固又平坦。行道樹之間用綠色施劃了非機動車停車區。機動車暢行,行人過街通道也進行了優化。“原來雨花西路高架下幾個過街路口,人行區在中分帶處設有多級臺階,僅一側留有1米寬的無障礙空間,不利于行人快速通過紅綠燈口。”代建單位江蘇正捷全過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整治中,將臺階全部拆除,設置了4米寬的安全島,兩側各留2米寬無障礙通道,行人通行效率大大提高。
道路整治還充分考慮了周邊環境的推升。雨花實小西校區門外一處陳舊空間,被改造成了“幸福樹”交流角。成長門廊、LOGO雕塑、主題彩繪景墻給家長等候區增添了不少活力。
時代大道與浦六路是六合經濟開發區的重要主干道和次干道,近日也剛剛完成整治。路面結構層全部換成了最新材料,路面更加平整。過去非機動車和人行道是一體的,此次通過紅色與藍色的噴涂,將慢行空間區隔開,行人與非機動車通行更有序。地下管網修復則采用探測機器人,以微創手術給管網“治病”。
除了主次干道,一批老破小街巷也成功“再生”。玄武區紫玄巷最窄處只有6米寬,道路易積淹水,人車混行,路面破損,居民改造呼聲很強烈。整治中加大了雨水管的容量,實現了人行與車行的分開,有效解決了居民雨天出行難。小西湖路目前整治也基本結束,“道路單向行駛,路邊都畫了線,交通環境好多了。”正在晾曬的居民鄭阿姨表示,起伏的人行道板磚改成了透水混凝土路面,腳下很踏實。
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市以主次干道、濱江岸線等為主線,持續推動一批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紫玄巷、小西湖路等12條道路及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在提高城市品質的同時,也解決了市民出行上的“急難愁盼”。今年,我市將聚焦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持續發力,繼續推動實施中央路、石頭城路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央路北起中央門立交,南至鼓樓廣場,距離上次整治已超過10年,部分道路和管線等設施出現老化,如何在確保交通的情況下實施整治,目前正在開展前期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