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能找到一樣不漲價的東西還挺難,出行領域也不例外。
當騎行風潮吹滿大街小巷之時,月入3萬的北京青年,已經喊著買不起1萬塊錢的自行車了。有網友建議,“比起高價買一輛專屬自行車,不如選擇共享單車。”
然而,理想終歸只是理想而已。8月5日,共享單車大戶——美團單車宣布,由于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自8月10日23時起,美團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將進行調整:7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15元;3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35元;9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90元。目前,這三檔騎行卡的價格分別為10元、25元、60元。
消息一出,有熱心網友算了一筆賬,對比公交出行,騎16分鐘共享單車花費2.5元,比2元錢的公交還要貴。
走過瘋狂補貼的年代,如今共享單車行業已經逐漸開始漲價。不過,企業盈利與用戶接受度之間能否實現平衡?
漲價,是不得已而為之?
回顧美團的公告,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是造成其提高價格的直接因素。
近兩年以來,高通脹問題,從上游傳導到下游,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上游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超10%,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正面臨生產成本上升較快等困難。
據華夏日報報道,中自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自行車漲價的企業主要是兩類,一類是以互聯網身份進入行業的企業,其銷量不大,更重利潤;還有一類是市場話語權較強的頭部企業,敢于通過產品漲價方式轉移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
今年4月以來,共享單車平臺開始紛紛提價。從最早的半小時1元提至半小時1.5元、2元不等。
然而,雖然都是漲價,但自行車銷售品牌與共享單車之間卻有著不同的命運走向。共享單車的這次漲價,更像是一次“被動的漲價”。
對于自行車行業來說,雖然上游原材料漲價不斷。不過,市場興起了一波騎行熱。有人因為嫌棄油價貴,直接選擇騎車上班;也有人為了鍛煉身體,悄悄氪起了自行車。
因此,上游的漲價并沒有擠占自行車生產廠商的利潤。比如全球十大頂級自行車品牌的福倫王、土撥鼠梅花,一萬元以上的自行車很多都賣斷貨,竟然一車難求。
翻看京東等電商平臺數據,今年“6·18”預售期內,騎行品類是銷售情況最好的品類之一,預售訂單額同比增長240%,頭盔、眼鏡、穿戴裝備等均快速增長。
反觀共享單車這邊,當購車成本變得越來越貴,運維一臺車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新用戶的增長速度變得越來越乏力的時候,提高價格似乎成了短期減少虧損的唯一出路。
經歷過幾次模式迭代和眾多玩家出清之后,共享單車的行業格局已經相對穩定,行業頭部參與者主要包括:滴滴自有品牌青桔單車、哈啰出行以及美團單車。
據智研咨詢統計,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2021年中國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達320億元,較2020年增加73億元,同比增長29.55%。然而,隨著滲透率的提升,增長速度卻在放緩。
業績方面,哈啰單車在2021年啟動美股上市的招股書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公司最高年虧損金額超過20億元。滴滴2021年的財報數據顯示,青桔共享單車被劃入總虧損300億元的“其他業務”之列。
在走過第一階段的高增長階段之后,盈利能力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當下關注的重點。而共享經濟本身的經營難點又在于盈利模式太過單一。
根據歷史統計,2016年9月,摩拜和ofo相繼進入市場時,共享單車最初價格為0.5元/半小時。如今平均水平看,共享單車的使用費用普遍達到了一小時3.5-4元。比6年前,漲了7倍。
不過,漲價對于共享單車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漲價本身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財務狀況;但消費者不一定會接受企業漲價的行為,高價會否嚇退一批用戶也不好說。
盈利模式上,早期階段,共享單車各企業主要盈利手段是用戶押金而非計時收費。如今,哈啰、美團、青桔都推出了“免押金”騎車,支付后續計時費用即可。在這種模式下,想要賺錢,或許只能靠用戶使用頻次的提升。
另外,共享單車之所以燒錢,在于其運維成本,包括倉儲、物流、投放、維修四個部分。其中,投放占據大頭。為了保證每個地點有足夠多的車輛,平臺不得不聘請大量的運維員四處“收集”單車,然后擺放到指定地點。
共享單車領域,或許跑不出巨頭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滿足人們的應急需求。如今,經過一輪競爭后,行業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后來者想要居上,顯得異常艱難,除非可以不計成本地瘋狂燒錢。
ofo的一位聯合創始人說:“拿到軟銀孫正義18億美元的融資,可以把所有對手打到地上爬不起來。”
換句話說,只要不斷地投錢,這種格局或許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除非某一家企業選擇主動退出。
如今三家公司都已被大廠紛紛“收編”。當下來看,存量市場競爭之下,衡量共享單車的商業價值,不能剝離開其背后巨頭的生態體系。
馬化騰曾表示,“如果光靠共享單車騎行五毛一塊的收入,而沒有數據的聯接和共通,共享單車長遠發展的生態,就難以真正形成。”
事實上,共享單車的最大價值,或許就是充當大數據的一個提供者。大數據是信息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未來商業的核心。
共享單車的競爭,就是三家巨頭在本地生活與出行上的競爭。其中,阿里巴巴與美團的主戰場是本地生活,美團和滴滴的重點則在城市出行上。
不過,巨頭到底能夠撐多久,只能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