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和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士余齊聲喊話,提振股市信心。而市場也予以積極響應,滬指盤中收復2500點關口,創業板指大幅低開后強勢反彈走高。
一行兩會齊聲喊話資本市場并不多見,其背景是滬指跌破2500點,A股重回四年前水平。國慶節后,A股開啟一輪新的下跌。10月11日,A股跌破“熔斷點”2638點,被市場認為是A股下行空間正式打開的標志。10月至今,上證指數的跌幅已經超過10%。指數大幅下行,引發投資者資金回撤嚴重,市場草木皆兵。同時,救市呼聲又起。
在救市呼聲中,聲音最響的就是“提振股市信心”,那么如何才能提振股市信心呢?易綱重點表示,近期股市波動主要受投資者預期和情緒影響。總體看,當前股市估值已處于歷史較低水平,與我國穩中向好的經濟基本面形成反差。郭樹清重點表示,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優勢,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劉士余重點表示,鼓勵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類基金、合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券商資管產品分別或聯合組織新的基金,幫助有發展前景但暫時陷入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
應該說,以上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說明一行兩會對資本市場重要性的高度認識,在救市、提振股市信心方面達成了共識。筆者認為,“提振股市信心”還應該有更多針對性強的救市措施,需要在制度層面和市場資金兩個方面雙管齊下。
其一,IPO常態化讓位于IPO市場化,讓市場來決定IPO節奏。
暫停IPO,在IPO常態化政策之前被視為A股救市的終極大招。那么,在股市低迷甚至有系統性風險需要救市的情況下,IPO到底能不能暫停呢?過去,我們強調IPO常態化,認為新股暫停也沒法讓股市走出低迷,新股發行與市場指數沒有必然關系。其實這種認識是偏頗的,IPO常態化并不意味著不管股市死活照發新股。應實行真正的IPO市場化,而IPO市場化就是在股市低迷時期不再發新股或少發新股。
港股與美股新股發行節奏的變化,體現為IPO市盈率隨著市場不斷變化,從而自動調節擬上市公司IPO節奏。恒生指數在2016年和2017年表現驚人,市場異常活躍,帶動了上市公司估值,IPO市盈率也水漲船高。擬上市企業覺得IPO募集資金可以達到預期,此時上市便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美股指數的牛市也導致新股IPO市盈率攀升,企業上市意愿增強。
成熟市場的IPO市場化,是企業依據市場行情自發調節、自主決定上市時機。當市場氣氛清淡時,募集資金難以達到預期便停止融資,等待更好時機,因此市場形成了自主調節機制。在成熟市場,投行對新股的定價能力是非常具有難度的,是考驗投行水平的重要標準。IPO定價過高則無人認購,上市失敗。IPO定價過低,則傷害上市公司利益,有損投行聲譽。
從新股發行節奏、詢價定價到上市回報三個方面的比較來看,成熟市場與A股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表面看是IPO市場化與行政化的差異。但從實質上來看,是IPO能否反映市場的真實需求,市場需求才是IPO發行制度的核心。一級市場應服務實體經濟同時兼顧二級市場,IPO應具有靈敏的市場傳導機制。A股IPO發展的方向,應是逐步建立市場傳導機制,真實反映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需求。如果市場低迷到需要救市的地步,我們還有什么理由非得固執地實行IPO常態化?IPO常態化應讓位于IPO市場化。
其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亟須重新修訂,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份。
最近,蘋果公司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此前該公司6月當季已透過股票回購返還股東200億美元,今年返還給股東的金額更是達到創紀錄的430億美元。而在今年5月,蘋果公司表示,將增加1000億美元預算用于股票回購,最新一季回購的200億美元便是千億美元回購計劃中的一部分。有分析師認為,股票回購是近期蘋果股價上漲的主要因素。自2013年以來,股票回購為蘋果貢獻了42%的漲幅。蘋果等公司回購股票,都是直接將回購的股票注銷,這樣市場上流通的股份變少,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提升,股價自然上漲。
而在A股市場,上市公司在股份回購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部分上市公司將股份回購單純作為穩定股價的手段,作為救急之用。即公司回購時機基本都選擇在股價暴跌之際,希望能夠借此穩定股價。其次,以市值管理、員工股權激勵為目的的回購占比高,這也容易淪為“忽悠式”回購。再次,A股股份回購總體規模不大。最后,A股回購的上市公司結構不合理。大多數回購案例是處于業績成長期的中小企業,而處于成熟期的藍籌股反而很少回購。
回購股份要求上市公司現金流充裕,中小公司本來現金就不算特別充裕,拿出一大筆錢實施回購將影響公司成長。因此,回購股份應該是以處于成熟期的大型企業為主。不少藍籌股有大量的賬面現金,經營進入穩定增長階段也不需要大規模擴張,避免出現資金收益率過低。在這種情況下,應鼓勵這樣的上市公司在分紅的同時,積極進行股份回購。
其三,應設法從制度設計上拆掉過度股權質押和債務違約“雙雷”。
目前A股市場可以說有兩只顯而易見的黑天鵝,就是過度股權質押和債務違約潮。這兩顆雷已經顯化,已經不是隱性的灰犀牛了,已經在過去幾個月撲面而來。截止10月12日, 市場質押股數6361億股, 市場質押股數占總股本接近10%, 市場質押市值5萬億元。債券違約潮可說是目前A股的第二顆雷。三季度,債券違約潮卷土重來。自7月份以來,債券違約呈高發態勢,到9月26日,三季度單季已有22家企業的48只債券違約,涉及的債券余額約491億元。
治理過度股權質押,治本之策是抓緊時間重新修訂股權質押規則。其一,應“去杠桿”,禁止高杠桿循環股權質押。其二,給高比例股權質押劃定紅線,將大股東、控股股東的股權質押限制在一定幅度內,將上市公司的整體股權質押設定在一定限度內,防止出現大股東近乎100%質押、上市公司股權幾乎全部質押的賭博式自殺式融資。其三,對輕資產高估值、無主營忽悠式重組的公司,設定特殊的質押率。其四,是防止大股東惡意股權質押來變相套現。
化解民營企業債務違約潮,應找出債務違約的根源對癥下藥,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治理債務違約潮應嚴格并購重組政策,對忽悠式重組、幾十億買微信公眾號之類的高溢價并購等嚴格監管。鼓勵督促上市公司行并購之正道,想方設法謀求企業戰略升級與產業鏈的整合,而不是胡亂借債、增發最終導致債務危機。
其四,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今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優勢,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這被市場人士視為“險資救市鼓勵政策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