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最先考慮收益、風險、流動性
在高收益面前保持清醒(風險)
“富貴險中求”,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
國債和銀行存款因為有國家和銀行的背書,所以我們默認它們是無風險的。其中一年期國債的利率被普遍認為是無風險利率,也就是說超過這個利率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區別只在于大小而已。
哪怕是國內目前還沒有發生過實質性虧損的貨幣基金(例如余額寶),也是存在虧損的可能性的。
所以,永遠不要去相信什么穩賺不賠的小道消息和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這種金錢游戲哪輪得上我們。
流動性也是收益的影響因素
銀行活期存款的年收益是0.03%,但是五年期整存整取的年收益卻可以達到2.75%,二者的風險是一樣的,造成這種差別的因素就是流動性。
活期隨時可以用,但是五年期整存整取需要把錢存在銀行五年,中間如果取出,就會損失收益。
五年的時間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可能會遇到更好的投資機會,可能會需要用錢,為了彌補這種不確定性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損失,銀行就多給了利息作為補償。
把風險和收益都考慮在內之后,好像也不是所有的收益差距都可以被解釋清楚。因為理財產品也是一種商品,和其它所有商品一樣,它也有性價比,我們把理財產品的性價比稱之為收益風險比,是可能的收益和可能的損失之比,比值越大,說明產品的性價比越高。
就拿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作個比較,二者的風險是差不多的,但貨幣基金的收益普遍是3%左右,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普遍是4%左右,兩個產品肯定是銀行理財產品整體的收益風險比更高。
挑選理財產品的辦法
我們在上面的內容中說了風險跟收益成正比,流動性也會影響收益,風險收益比越高性價比越高,大家可以運用這三點做最適合自己也最劃算的投資。
既然一般來說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那么第一步我們就應該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有個清晰的認識,并且找到相應的風險區間。
現在投資之前,基本上都要風險測評,比如支付寶、理財通、證券賬號、基金賬號、銀行等,在這些地方買理財產品,首先來個風險測評。
但有些銷售人員為了讓客戶符合投資條件,會事先給提示,來提高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好進行一些高風險投資。我是很反對為了高收益而去承擔超出承受能力范圍的風險的。
第二步,在自己適合投資的風險區間里剔除流動性不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這就避免了需要錢時取不出,或者取出來不劃算的情況。
比如一年后,你需要這筆錢去給孩子交學費,那么這筆錢就不能投資期限在1年以上的產品了。
第三步,在剩下的產品里選擇收益風險比最高的來投資。
通過了以上兩步的篩選,剩下的產品都是在你風險承受范圍內,而且投資不影響你正常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