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金融科技經歷短暫陣痛曲折發展的一年,也是行業經過大洗牌后重煥生機的一年。特別是P2P網貸行業,有的平臺成功上市,有的平臺卻由此出局。
《網貸天眼2018互聯網金融年報》(以下簡稱《互金年報》)顯示,2018年全年,網貸行業累計平臺達到6678家,但受到爆雷潮和清盤潮的影響,截至2018年年底,正常運營平臺的數量已降至1798家,相比2017年年底減少了442家。
爆雷潮后,P2P網貸行業該何去何從?
“堵邪路、開正門。以合規為據、智能為力,落地普惠金融是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網貸天眼CEO田維贏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金融科技發展 未來論壇”中給出了答案。
1
潮起潮落
對于P2P網貸行業,2018年無疑是“殘酷”的一年。網貸行業在野蠻擴張之后,問題盡顯。一些平臺被迫良性退出,一些平臺由于自身運營不善而導致崩盤,還有一些平臺則存在詐騙的風險。
《互金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前11個月,共有1168家問題平臺。其中,近一半的平臺失聯,提現困難的平臺也不在少數,而以非法集資罪名立案偵查的平臺占了一成。
回顧2018年,前后出現兩次“雷潮”。1月,春節前夕,爆雷平臺達到了249家,《互金年報》統計指出,88%的問題平臺主要體現在平臺失聯上。原因可能是接近年底,投資人自身資金需求較大,整個行業成交額普遍下降,導致一些規模小、自融或變相自融的平臺資金鏈出現問題,進而導致實控人跑路,客服、網站失聯。
2018年年初,監管頻繁發布關于整改驗收的相關文件,督促P2P平臺加快整改步伐。不過,原計劃于6月底前完成的P2P網貸備案再度推遲,給各家平臺的備案前景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去年6月開始,不斷有平臺出現跑路失聯、兌付困難,平臺密集爆雷,同年7月達到峰值255家。雖然與去年1月的“雷潮”在數量上相差無幾,但卻對行業造成了很大影響。銀行存管作為備案大考的基本條件之一,可以保證資金隔離、交易真實透明,避免資金池,但是擁有資金存管并不意味著平臺絕對安全。
《互金年報》統計,2018年有181家已對接銀行存管的平臺出現失聯、清盤等問題。銀行存管不再是投資者的“保險箱”。好在,銀行存管系統的對接為警方調查平臺資金流向提供了依據,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出借人的資金安全。
頻繁出現的合作平臺爆雷事件對銀行的口碑、信用產生了直接影響。不少銀行退出存管業務,或是提高合作平臺門檻、增加合作要求,避免深陷“雷區”。
2
合規引領
大亂之后必有大治。
去年8月,全國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市網貸整治辦下發《關于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以及《P2P合規檢查問題清單》,提出合規檢查包括機構自查、自律檢查和行政核查,并擬定以2018年12月底為期限。
此后,各地監管陸續下發合規檢查通知,對不合規業務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一些無法備案、不能滿足合規要求的平臺逐漸退出,行業集中度上升,頭部平臺優勢凸顯,行業走上良性健康發展的正軌。
《互金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網貸行業成交額1.92萬億元,環比下降21.19%;行業貸款余額首現降勢,較去年下跌4.18%。
麻袋研究院的院長周揚在論壇上指出,百億級平臺所有借貸余額略有下降,而10至100億的腰部平臺苦苦掙扎,10億以下的尾部平臺頻頻爆雷。從不合規平臺數量和業務規模來看,當前已經實現“雙降”。去年11月,北京進一步提出了“三降”,即P2P平臺要開展“降余額、降人數、降店面”。
對此,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助理秘書長張羽表示,“三降”到底降多少,降到什么程度,還會有一個綜合的考量。不過,隨著北京多數平臺自主檢查的完成,大部分極其不合規,比如自融假標現象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主流平臺按照監管要求進行整改,向合規靠攏。目前,北上廣深四地的平臺已全部完成機構自查工作。不過,合規檢查中還暴露出一些共性問題,比如,平臺資金流向不清晰,存在第三方機構代收付情況;信息披露內容不完整、披露時間不符合規定;“理財”、“保本保息”、“零逾期”等誤導性宣傳。
總體來說,2018年,監管層采取了多層次措施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入AMC化解行業風險、重點打擊詐騙平臺、引導問題平臺有序退出。
而針對“爆雷潮”和“清退潮”中趁勢出現的惡意逃廢債現象,全國互金整治辦發布了《關于報送P2P平臺借款人逃廢債的通知》,使網貸行業的“老賴”無處遁形。
3
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合規浪潮的推動下,一些大標平臺逐步回歸普惠金融本原,從原來拼流量、拼宣傳、拼投入轉向拼技術,掌握核心金融科技成為行業焦點。
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助理楊濤指出,傳統金融有著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對稱、欺詐風險等痛點,而金融科技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痛點,從而衍生出一些全新的商業模式。
“盡管互聯網金融或金融科技在尋找可盈利模式方面還面臨很大困難,但前景廣闊。當下,互聯網金融應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從客戶需求角度開發金融產品,通過金融科技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共享合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建議。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模糊的技術創新邊界,技術風險是否可控,數據隱私問題的考量等。“我們把一些數據聚合、共享,供大家使用,我們也建立了共享平臺,實現數據生態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科技部副主任李健在談到互金協會著力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時提到。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沈艷表示,讓科技為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務,從監管者角度看,將會大力發展監管科技,強化穿透式監管,規范行業的發展。從金融科技企業角度看,應當重視“合規科技”,并將監管科技納入在企業合規與發展框架內。據悉,監管層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支持金融科技升級發展的過程當中,例如征信體系的建設,在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投入等。
在監管的護航、科技的助力下,網貸行業去糙取精,步入合規發展新階段。據天眼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18年,網貸行業共有28家平臺獲得融資,融資總額達84億元。《互金年報》預計,行業風波過后,合規工作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平臺自律性加強,網貸平臺完成備案后或將迎來上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