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P2P網貸來說,2018年是備案合規的一年,但由于各種特殊原因,P2P網貸備案延遲?;仡?018年,P2P網貸行業在發展至階段性高點后出現波動。轉折點就發生在6-8月份。P2P平臺出現集中性“爆雷”,逾期兌付、清盤退出、失聯跑路等現象迭出,P2P網貸行業加速出清。
面對雷潮,監管多措并舉引導行業合規發展。隨著P2P合規檢查的不斷深入,順利完成備案就成為眾多P2P平臺在2019年意欲完成的頭等大事。此外,受嚴監管的影響,P2P平臺降息、業務轉型等操作或將成為趨勢。
合規備案
2018年4月8日,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中國銀保監會正式掛牌。11月13日,該機構下發了關于網貸的文件要求,明確銀保監會的主要職責包括制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的監管制度。這意味著,網貸行業的管理正式劃歸銀保監會,也就是說網貸行業擁有了明確的監管單位??梢哉f,未來通過備案后的P2P網貸平臺,都會成為“正規軍”。這無疑將給合規經營、整改積極的網貸平臺吃下“定心丸”。
面對雷潮,很多人對網貸行業喪失了信心,但監管及時出臺救市政策,非常及時地拯救了整個市場。網貸合規108條細則、合規檢查通知、打擊惡意逃廢債等文件的發布,給予行業非常明確的整改方向和發展路徑。
從2018年合規檢查的進展看,目前大部分省地市已經完成了網貸機構自查、協會自查,也部分進入到現場行政核查階段。據了解,各地的核查工作將重點地檢查每一家平臺的合規情況。根據目前的進度情況,P2P合規檢查的完成時間大概率將延期。
2019年,隨著網貸行業主要監管政策的陸續落地,“合規備案”又將是行業歷經陣痛之后“幸存”平臺的重頭大事,首批備案成功的P2P平臺也即將誕生。可以預見的是,2019年,網貸行業必將是備案驗收的關鍵一年,也是網貸行業進入全面合規的開始。
“雙降”嚴控
2018年5月,央行等國家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省領導小組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整治期間轄內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數量及業務規模雙降。
隨后,北京、廣州、杭州等地監管也相繼重申“雙降”。6月上旬,北京市網貸整治辦發文稱,轄區內各網貸機構不得增長業務規模、不得新增不合規業務、存量違規業務必須壓降、資金端門店必須逐步關停、資產端門店數量應予以控制。6月底,廣州市金融局再次強調,網貸機構在整改驗收前不得“新增不合規業務”和“業務規模不得再增長”。
11月,監管對杭州P2P平臺進行行政核查工作時,強調要嚴格控制平臺存量,“雙降”是一條紅線。另外,杭州將逐步整頓問題平臺,第一批將清退存量不足1億的平臺。根據第一批清退的效果,下一步或將逐步擴大清退范圍,如清退存量不足5億或10億的平臺,不過后續“清退存量不足5億或10億的平臺”,該消息暫未得到確認。
根據業內統計,截至2018年11月22日,中國互金協會披露的119家網貸平臺根據借貸規模、新增出借人、新增借款人三個指標進行分析發現:與2017年同期相比,行業總體規模出現大幅度下降。其中,十億級和十億級以下網貸平臺,借貸余額分別下降20.2%、73.6%。每月新增出借人由2017年9月的114.2萬下降到2018年9月的18.8萬,降幅83.5%。每月新增借款人與2017年同期相比,降幅71.9%。
綜上所述,在監管屢次強調“雙降”的情況下,2019年網貸行業“雙降”的趨勢或將延續。未來進一步壓縮平臺業務規模和控制新增平臺數量仍將成為各地監管持續推進的工作之一。另需指出的是,鑒于杭州地區已經在清退存量不足1億元的平臺,且未來可能會向5億、10億存量的平臺過渡。因此,存量規模較小、業務合規程度較差的平臺,極有可能成為2019年監管清退的主要對象。
降息趨勢
近年來,網貸備案延期和行業波動等情況的出現,均使大部分網貸平臺承受著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以及波動的待收規模等。事實上,“降息”的情況貫穿于2018年的網貸行業,多家P2P平臺紛紛發布降息公告。
降息屬于政策的引導方向,降息的操作可以降低平臺的運營成本。目前的政策如禁止期限拆分、限額、掃黑除惡等,都加重了平臺的運營成本,另外,隨著風控水平的提高,篩選后的優質資產也少,所以從平臺合規、可持續化發展的角度來說,降息仍將成為2019年P2P網貸行業的大趨勢。
與此同時,頭部平臺攜低息產品進場,進一步加劇了平臺之間關于利率的競爭。綜合以上多種因素,為了降低風險、提高平臺盈利能力,預計2019年網貸行業整體出借收益率還將繼續往下調整。
謀求轉型
P2P雷潮過后,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量大幅縮減,網貸機構就需要另辟蹊徑,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轉型金融科技公司成為首選,“賦能B端”的概念迅速走俏。
2018年第三季度,網貸行業交易額驟降,頭部平臺也無法獨善其身。宜人貸、拍拍貸等平臺在第三季度的營收遭遇滑坡,同比分別下降26%、12%。
在平臺成交量受到重創、監管要求“雙降”的大背景下,P2P平臺資金量匱乏成為難題;而中小銀行及城商行等也苦于無法找到相對優質穩定的零售資產。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合作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針對平臺的業務轉型,有平臺高管表示,預計旗下網貸平臺未來一半以上的資金將會來源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從C端資金到B端資金,這種大幅度轉型在金融科技行業并非孤例。特別是在頭部的新金融公司中,逐漸從P2P為主的商業模式,轉向“賦能金融機構”為主,轉型進度尤其明顯。
綜上,在監管合規和市場現實的雙重壓力下,大部分平臺將面臨轉型的抉擇。一方面,部分平臺可能轉向開展單資金端平臺或單資產端平臺業務,以減輕合規壓力,提高平臺業務邊際效益。另一方面,擁有背景、實力的大平臺,也可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轉型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將是大部分平臺2019年的選擇之一。
本文來源:網貸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