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經濟、文化
在施瓦茨的《氣候經濟學》揭示了氣候對經濟的影響,簡單一個例子:如夏天變得比較溫暖。每十個德國人中就有一人會比去年多買一件T-Shirt,如此一來,總共就額外多了八百多萬件;不過或許到了冬天,毛衣的銷售量會減少。天氣的每個轉變雖然不會立即地,但是在幾年后會改變我們的天氣經驗。這些天氣經驗將再度對許多人的決策、進而對他們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
甚至于氣候變化與人類文明盛衰也有密切的關系,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4000多年以來,地球上經過了4次比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還有4次比較大的溫暖期。
氣候塑造文明,天氣改變歷史~
在人類歷史中,看似是無數人物和巧合主導了所有人的命運。然而近代隨著對天氣的了解,人們才發現,所謂的英雄或人民都在被無形的空氣操縱。羅馬的興衰、明朝的覆滅、歐洲的興起,這些輝煌文明的起伏離不開天氣的祝福或詛咒。
在17、18世紀,愛爾蘭舉國便以土豆為主食。由于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法國的農業連年收成欠佳。直到1788年,糧食歉收導致農村貧困問題政治化,這成為法國大革命的主要誘因。
氣候變遷與經濟挑戰
而從1860年至今,全球新的溫暖時代開始了。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從整個世界范圍來說,這是一個科技進步和繁榮的時代。然而新的問題也在產生,正如現在的人們熟知的,隨著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揚,氣溫升高變得更為迅猛。近些年來,歷史上氣溫最高的夏季和最溫和的冬季的紀錄在不斷刷新。
臺風、暴雨、極端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等極端氣候,也變得日益頻繁。現在人們擔心的是,全球氣溫是不是上升得太快了?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人類會面臨什么樣災難的挑戰?這并非杞人憂天。
氣候變化對經濟發展主要影響表現在農業、藥業、環境、經濟、工業經濟發展、制度經濟、教育經濟、減災防災、國防發展和人本經濟發展等十個方面,氣候的不穩定一方面將帶來自然災害與經濟上的直接損失可;另一方面將影響地緣政治局勢從而進一步引發貿易戰與區域戰爭。
如何理解氣候變遷與資產配置的關系?
最簡單的一個分析邏輯:
氣候變好——農產品產量增加——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增加——企業利潤增加——該行業金融產品風險降低——客戶資產配置產品可選
有時也會面臨另一種邏輯:
氣候變好——產量增加——谷賤傷農——頭部農業企業規模利潤——中小農業企業出現虧損——農業項目金融產品投資調整
因此通過氣候變遷分析資產配置考慮環節與因素非常之多,在實務工作中理財顧問需對氣候對經濟挑戰有一定的敏銳度,尤其設計跨境投資上,在氣候影響較大的十個方面中重點關注分析。
圍繞濕地公園的房產投資
除了金融產品配置與氣候有關外,客戶房產投資選擇也和氣候有關,由于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城市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景觀美化和生態效益。國際上通常把它與深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發展和城市文明的物質和環境基礎,進一步可歸納為六個方面:
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
減緩徑流和蓄洪防旱;
固定二氧化碳和調節區域氣候;
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
防浪固岸作用;
美化城市環境。
隨著國家對房產政策明朗,房子回歸居住屬性,中國老齡化社會到來,居住品質、養老品質提升成為家庭進行房屋置換的核心參考因素之一。
更多的購房者會將眼光放在綠化環境好的小區,或者靠近公園的樓盤,這樣一來就可以更進一步地親近自然,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氣。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大面積的公園無疑是一片奢侈的綠地,它集城市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多重資源于一體,是城市中的稀缺資源。其周邊的土地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這種稀缺性決定了這些土地上的房產會因稀缺而增加價值。
“像山水、公園、植物園等一系列的自然資源才是永恒的不動產。”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大面積的濕地資源,這是一般城市住宅的繁華喧囂所無法企及的,而正是因為這個價值符號,才使得濕地公園附近的樓盤有了一種別具一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