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娛樂圈“渣男”,我們今天來聊聊理財產品中的“渣男”。娛樂圈的“渣男”讓你坐牢,理財產品中的“渣男"讓你賠得血本無歸。因為它們,我身邊有幾個家庭付出了幾萬到上千萬的代價。
“渣男”一:三分利的高利貸
A的婆婆聽妹妹介紹,把錢給妹妹放高利貸。據說資金用途是給遠房親戚的木材加工廠運轉。許諾給三分利。
一開始,A婆婆比較謹慎,只投了十萬,還到實地查看工廠。頭三年利息都按時發放。A婆婆于是放松警惕,逐步追加本金,達到一百萬。
這時候,突然利息付不出來了,再接下來,上門追討本金,一分錢都拿不到。
深究下去,才知道A婆婆的妹妹是個會頭,也就是吸收別人資金,再加上自己的抽成放貸出去。最終借款人要付的利息可能高達四分或者五分。
做過生意和在企業里工作的人會知道,一個木材加工廠一年賺10%-15%已經很牛了,付不出四分五分的利息。說資金給加工廠,應該只是個幌子。真實資金去處天知道。
A婆婆陷入兩難處境。上門討債,妹妹自己的錢也都進去了,債主遍天下,自家人在債主里都排不上號。上法庭告自己妹妹,也是兩敗俱傷。
“渣男”二:天天請吃飯的理財產品
B的媽媽投了五萬塊錢在一個某公司的理財產品上。B的媽媽以及很多中老年人被這家公司的業務員請去免費吃飯,在飯桌上被推銷了這款理財產品。
B媽媽喜歡這個產品,因為保證10%的利息,而且某公司深諳(用B的話說)“中老年人被尊重被認可的社交需求”,常常舉辦吃飯和答謝活動。
國慶中秋重陽統統請吃飯,比子女還貼心,飯局上還舉辦抽獎。最大獎是兩千塊錢的理財產品抵用券。也就是你“只要”再交一萬八,就算你買了兩萬塊的理財產品(這風騷的操作,連我這個本職做市場營銷的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B聽說媽媽投了這個天天請吃飯的理財產品,覺得不靠譜,勸說媽媽盡快退出。
看了合同條款傻眼了,根本是霸王條款:“本金在項目結束前不用歸還。如果甲方(某公司)愿意,可以無限期延長項目。”本金可以說收回無望,利息只能看運氣,能拿多久是多久了。
“渣男”三:一個子兒不吐的P2P產品
C的爸爸被介紹了一款P2P產品。這個產品的預期率收益非常高,C爸爸向全家積極介紹了這個項目。整個家族也紛紛加入,居然一共投了千萬。
但是時間一長,發現問題了,產品一直沒有發放現金紅利。去問了以后被告知合同就是這么約定的。C爸爸這才第一次找人解讀了磚頭厚的合同條款。
原來,這個產品是“渣男”二的升級版,產品啥時候結束由P2P公司說了算。產品結束之前,既不會返還本金,也不會派發現金紅利。P2P公司可以一個子兒也不吐。他們的確也是這么做的。
C家里為這事光是打官司律師費就花了十幾萬,但是打不贏。對方行走江湖(圈錢)多年,早就練就了護身法,合同寫得很嚴謹,滴水不漏。真是“渣男”理財產品中的戰斗機了。
品味過這幾款“渣男”,掩卷嘆息。被騙的多是吾輩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買菜和賣垃圾都要為幾毛錢討價還價,卻失去畢生積蓄。我就見過因為被理財產品騙,一夜華發叢生老去的長輩。
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預防“渣男”理財產品:
1. 預期超過10%收益的理財產品不要投。
原因?違背了經濟常識。理財產品的錢一般是借給公司或者個人做生意,生意利潤拿來支付利息,也就是理財收益。優秀的上市公司一年能賺的利潤也不過10%-15%,那些超過10%收益的理財產品靠什么來付利息呢?
前幾年有些超過10%的理財產品,主要是樓市火爆,這些錢往往去炒房了。現在炒房也歇火了,別指望號稱10%以上的理財產品能多靠譜。
其實眼下國內股市在長線底部區間,買股票指數基金能有較高的收益和較低的風險,比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靠譜多了。
2. 多和爸媽聊天,包括聊錢和理財。
我們的傳統家庭文化,錢不是個可以和父母聊天的話題。平時多保持溝通,包括在理財方面和爸媽多交流,多請教他們的投資經驗,可以避免突然談錢非奸即詐的尷尬。
3. 投任何理財產品都要閱讀并理解清楚合同上的每一個字。
那些理財合同本來就寫得步步驚心,不打算讓凡人看懂。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醒爸媽和自己,沒有看完并看懂的合同一定不能簽。如果自己看不懂,就找子女看或者有法律專業背景的人請教,沒有搞懂之前一定不能買。
最后,把這篇轉給家人,也許可以幫他們少跳一個坑。
祝大家都練就一雙鑒別“渣男級”理財產品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