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網訊 一座座現代化標準廠房鱗次櫛比,一個個優質產業項目生根開花……如今我縣的工業園,電子信息、核能材料、不銹鋼、智能制造等特色產業蒸蒸日上。2018年,我縣實現了規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固投“兩個翻番”,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2015年的25.4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52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由2015年的16.5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效益指標進入全市前列。
突出首位產業壯大產業集群
“目前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9月份了!”日前,在江西晶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楊衍德告訴筆者。據悉,這個投資12億元的企業,是國內僅有的三家能規模生產大中小全尺寸全覆蓋玻璃蓋板的企業之一,行業覆蓋占有率在70%以上,填補了我省大尺寸玻璃蓋板生產的空白。
晶陽光電從引進到投產,僅僅用了8個月,該企業的快速發展是我縣突出發展電子信息工業首位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縣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有利契機,策應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和“三南”園區一體化建設,扭住電子信息首位產業,抓支柱、擴總量,抓轉型、提質量,實現工業量質齊升、強筋健骨。三年來,我縣抱團引進電子信息企業25戶,總投資79.68億元,簽約電子信息項目總量是2015年的6倍,年產值50億元的光電顯示產業集聚凸顯。
為加快電子信息產業首位發展,我縣專門制定出臺了《全南縣鼓勵電子信息產業投資若干政策》,包括設備購置補貼、鼓勵創新、融資貼息、工業發展基金傾斜等“真金白銀”系列優惠政策,并設立了首期2.5億元的工業重大項目引導資金,將42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全部用于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支持電子信息首位產業發展。
圍繞突出發展電子信息首位產業,我縣商務局主動作為,聚焦光電顯示、電子設備及電子工業設備智能制造等細分領域,著力引進大企業和附加值高、成長性好的企業。縣商務局局長王彬說,“以突出電子信息首位產業招商為重點,主攻粵港澳大灣區,堅持招大引強,組建專業招商隊伍,創新招商方式,實施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力爭將電子信息產值占比提升到35%以上。”
聚焦科技創新 培育全新動能
前不久,縣超亞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000萬件的微型電機智能制造機械自動化“機器換人”升級改造項目獲贛州市2018年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專項獎勵資金55萬元。自2016年決策實施“機器換人”的智能自動化改造以來,該公司從傳統制造企業成功轉型為集設計研發、加工制造、產品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我縣加快傳統企業轉型升級裝上新“引擎”。
超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佳平告訴筆者,該公司2018年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成為我縣首次獲此榮譽的企業。近年來,我縣聚焦科技創新,不斷加大創新主體培育力度,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先后出臺實施創新驅動、科技興園興企、專利獎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勵企業做大做強、招才引智等政策措施,設立了包括平臺建設、高新企業認定、成果轉化等30多項科技創新獎項,激活企業發展后勁,有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
為加快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實現“老樹發新芽”。我縣圍繞“中國制造2025”,推動超亞、呈和、大江南、聚高等企業實施“數字車間”、“機器換人”項目;引導和扶持松巖氟新材料企業升級生產無硅氟鈦酸鉀,延長產業鏈,建設鈦精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生產鋼性柔性鐵基粉,產品向航天、軍工領域發展;推動不銹鋼鋼坯生產企業轉型發展,引進永能不銹鋼、陽城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打造不銹鋼全產業鏈生產基地;推動稀土加工企業建設鋯鉿合金、鋯鉿新型材料、耐高溫磁性材料生產線。項目建成達產后,這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鋯鉿新材料生產基地。
2018年,我縣新增省級創新平臺1個、市級創新平臺5個,連續兩年獲評全省專利進步十強縣。
聚力園區升級 強大工業支撐
從生地供應到不銹鋼產業基地、鑄造產業園等項目完成“三通一平”的熟地供應,再到目前的“五通一平”;從沒有標準廠房到大力推進4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讓企業實現“拎包入駐”……如今的全南工業園區展現出無限生機。
園區興則工業興。近年來,我縣堅持“畝產論英雄”導向,提高畝產效益,著力推進標準廠房建設,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個小區小縣,我縣土地等發展要素有限,如何實現資源資源利用最大化?我縣一方面對園區“做加法”,科學規劃布局產業園區,沿繞城公路征收產業用地,擴大園區規模。調區擴區后,形成“一園二區三地塊”布局;另一方面對園區土地“做減法”,樹立“畝產論英雄”導向,對園區“僵尸企業”、低產低效企業進行“騰籠換鳥”,集中清理、處置閑置、批而未建土地,將土地等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聚,推動園區企業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
“工業的核心在園區,而標準廠房可以極大縮短項目落地建設周期,是支撐工業發展的重要平臺。”縣工業管委會主任曾勇介紹說。我縣成立工投開發有限公司,投資8.2億著力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實施成本價購買廠房以及前三年“先交后返”租賃政策,筑暖巢讓企業“拎包入駐”。當前,標準廠房一期9.14萬平方米廠房已全面建成,并全部入駐企業;二期12萬平方米、三期21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正加速推進。2018年,我縣出臺關于共建“產學研用”園區的若干政策,與東莞理工學院對接,合作共建11.93萬平方米產學研用科技產業園。目前引進大研機器人(全南)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型企業,打造智能自動化設備及智能工業機器人研發、嵌入式智能工程檢測為一體的科技產業園。
此外,我縣工業園區在產業發展中,始終堅持生態為重,走綠色崛起之路,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去年以來,我縣投資2000多萬元對園區生態環境進行整治,統籌推進園區水、電、路、土地平整、綠化提升;投資3300萬元,采用BOT模式,建設占地約40畝的工業污水處理廠。嚴把企業入口關,提高準入“門檻”,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三年來,我縣共拒絕對環境有影響的企業100余家,留住了一泓碧水、滿城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