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資本形成“加油” 證券基金私募規模首現下滑】財金網消息 在經濟下行、去杠桿的背景下,具有天然逆周期性的不良資產,正迎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
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不良資產處置,敏銳嗅覺的私募投資基金也來分享這一盛宴。鑒于私募基金對時間及收益的高標要求,實現閉環運營勢在必行。
國外著名的橡樹資本,曾通過逆向投資的策略,在2001年和2008年兩次大危機中,逆勢大舉募集資金收購不良資產,為投資者帶來高額回報。
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不良資產行業中
不良資產市場一般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銀行端不良資產包是一級市場,即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及地方政府資產管理公司(下稱“4+1”AMC)從銀行直接購買不良資產包;而二級市場是處置端,即包括“4+1”AMC、民營資產管理公司、私募基金、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機構在拿到資產包以后,參與不良資產處置。
市場的擴大使得不良資產市場的玩家及玩法都在逐步增加與創新,從傳統的國有四大AMC、各地省市的AMC到逐步增多的民營機構,各類玩家從傳統的訴訟、執行等清收手段,更多的引入了債轉股、債務重組、資產證券化等商業化處置手段。
不良資產投資成本相對較低、投資周期更久,它最能體現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有做得好的機構花很少的錢接盤,盤活資產后能夠有幾倍、幾十倍的收益。
如何實現不良資產處置的閉環運營
無論哪種投資,變現退出是永遠繞不開的根本問題,對于不良資產行業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來說,傳統的訴訟處置手段周期較長、成本較高,在現行司法制度下具有較大的風險。
資金成本的巨大壓力、金融工具的多樣性,推動著基金管理人思考如何快速變現、退出。
以金融不良債權為例,債務人在過去直接融資中,向銀行獲取貸款時一般都會設定抵押物,抵押物可能包括住宅、商鋪、寫字樓、土地等不動產。
基金管理人在處置此類金融不良債權時,最核心的就是快速將抵押物價值變現,變現手段除了傳統推動司法拍賣以外,可更多嘗試轉賣、盤活重整、債權股、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快地實現現金流回收,另一方面可更為靈活地將訴訟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
商業化處置手段對于管理人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即如何實現從前期項目挑選到資金退出的閉環運營。
1
與上市公司發起成立并購基金
在不良資產中,有這樣一些企業,它們資質優異,運營尚處于可維持狀態,財務狀況良好,只是由于資金鏈斷裂在商業銀行變成不良貸款。
此類資產對上市公司而言,在合適的時機予以介入,可以是適合的并購標的,可以推動上市公司予以收購,以實現其自身發展的資源整合。并購的風險可控、預期比較明確,良好的并購標的可以給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帶來股價較大上漲。
不良資產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遇到優質的企業,可以積極尋找上市公司進行合作,對預期投資標的發起并購基金,以此輔助上市公司收購企業標的而獲取套利。自身也可以通過鎖定上市公司,實現后期投資退出。
2
通過私募投資股權投資基金實現退出
對于合格的投資標的,和成熟的專業投資機構進行合作,成立專門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通過債轉股的方式進行資產處置,主要通過資產置換、并購、重組和上市等方式退出,實現債轉股資產增值,包括股權處置收益和股利收入。
不良資產處置產業鏈較長,通過私募基金方式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需要整合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服務商、專業評估機構、政府部門、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多方面資源,投資團隊要具備專業的盡職調查能力、精準的估價、定價能力,以及實現資產變現的跨行業整合能力。
處置團隊需要的不僅僅是經驗,還有法律關系的梳理、司法制度的推動、轉讓和定價能力、債務人的談判能力、尋找潛在客戶的資源推廣能力等。
這些綜合素質直接導向是實現資金的快速有效退出,從而達到高額收益。因此不良資產私募投資基金實現全產業鏈條上的閉環運營,將多方利益、多種渠道、多個主體進行有效資源整合,才是制勝之道。
投資私募股權項目,主要是看中它未來潛在的增長。而投資不良資產,主要是看中目前對該項目價值的錯誤低估,通過管理提升和資本運作,來提升不良資產的價值。
對于私募基金來說,更多是通過對市場的理解和專業判斷能力,主動尋找不良資產,然后有效盤活資產、提升價值,從而在退出時獲得不錯的收益。
※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