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貴州人亊考試信息網:過度教育正在毀掉家庭幸福】財金網消息 教育,對家庭、個人、甚至國家,都是大事。人人都知道,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但是近年來,在對待教育這件事上,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怪現象。從覆蓋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壓得孩子喘不過來氣的補習班,到幾十萬一平的天價學區房,對于教育的焦慮和過度付出與關注,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
前兩天,一個在老家混的還不錯的朋友,突然決定北漂。聽到這個消息,有點震驚。他已婚,車房都有,在事業單位,待遇不錯。
問起他為什么辭掉那么好的工作北漂,他回答:還不是為了孩子,老家那的教育太差了,怎么也得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啊。
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長們真的犧牲了太多了。
艾小羊 | 作者
香港記者屈穎妍寫了一本名為《怪獸家長》的書。
在成為全職太太之前,她是《壹周刊》的副總編。辭職后,她感嘆管好三個孩子,比做好一本雜志難100倍。
更重要的是個人幸福感的缺失。為了孩子的學業,親子關系越來越差,沒時間經營夫妻關系。有一次大女兒問她:“媽媽,為什么你不笑的?”她才明白,原來做了學齡兒童的家長,她都不會笑了。
“怪獸家長”一詞源于日本,指那些為孩子成績抓狂的家長。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說《平民之宴》里,溫和地諷刺了中產階級怪獸家長。
盡職盡責的母親由美子與童年被補習班填滿的兒子翔,母子之間缺乏愛的交流,更像一種功利的結合:媽媽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的分數,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數換來母親的笑容。
翔高中厭學,退學去網吧打工,排斥母親描繪的一切藍圖與愿景。
他像一個瘡疤,橫在這個中產家庭的房梁上,夫妻兩人彼此埋怨,好像有了這個“人生失敗”的孩子,他們的人生也隨之失敗了:敗得徹底,卻敗得不甘。
圖 / 電影《伯德小姐》劇照
01
既不想成為功課的奴隸,又不想輸在起跑線上
這幾年,我看到太多成年人,當孩子開始讀書,父母就開始焦慮、爭吵,慢慢失去笑容。
他們有些曾經堅信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然而當孩子剛讀小學一年級,功課跟不上,考試墊底,他們關于教育的自信瞬時垮塌了。
屈穎妍說,大女兒上一年級,她也很懵。忽然發現老師不教乘法口訣,直接布置乘法作業,而班里只有她女兒和另外一個小男孩沒上過學前補習班。
“幼兒園學小學的,小學學中學的,中學學大學的,大學才開始學怎么玩,”這種大環境說多了都是淚。作為家長,只有兩個選擇,或者與大環境共舞,或者甩開大環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兩者之間騎墻,家長最痛苦,孩子最遭罪。
現實中,太多家長在騎墻。既不想讓孩子成為功課的奴隸,又見不得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圖 / 電影《伯德小姐》劇照
02
做了父母,孩子的失敗就成了我們的失敗?
我一個朋友,自己開公司,在大多數人眼里已經非常優秀。但孩子讀初中,成績不好,她整天像祥林嫂一樣,后悔當初沒全職在家帶孩子。
她說如今得到的所有榮譽,都抵消不了孩子學習不好這一個污點。
她兒子我見過,獨立性很強,為人處事非常成熟,雖然成績不好,但特別自信。跟她媽說“我唯一的缺點也就是成績不好了”,把她媽氣得翻白眼。
我問她,有個這么陽光的孩子,你不覺得欣慰嗎。她干脆地回答,雖然我知道成功有千百種,但還是希望我的孩子只有一種成功,就是上名牌大學,進全球大公司。
“你知道嗎,現在企業家開會,都不流行說自己企業有多牛了,都在炫娃。這家孩子考上了劍橋,跟查爾斯王子是校友,那家孩子上了哈佛,跟奧巴馬是校友。”
我沒好打擊她:你知道現在學霸競爭有多慘烈嗎?如果你當初辭職回家,說不定學霸沒培養出來,還母子成仇兼心臟病患了。
做了父母,孩子的成敗就成了我們自己的成敗,甚至我們可以忍受自己的失敗,卻不允許孩子失敗。
我們沒有“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的邊界意識;沒有“人生真實活過,就不算失敗”的教育理念。
圖 / 電影《伯德小姐》劇照
03
孩子的成績變成了全家人的晴雨表
去年發生在湖南沅江的弒師案,班里學習最好的孩子親手殺了對他最好的班主任。
殺人者16歲,人生理想是讀一個二本院校,過輕輕松松的生活。然而無論班主任還是父母,都對他寄予厚望,如果不考第一名,父親就打他。
什么樣的苦,可以讓一個學習成績亮眼的男孩,心理扭曲到對老師拿起刀?當他被迫成為一道曙光,照亮全家的時候。
這樣的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有一種故事離我們很近。就是當孩子開始讀書,他的學習狀態、他的成績就是全家人的晴雨表。
夫妻不能好好說話,因為一個是狼媽,一個是羊爸,或者相反。
丈夫開開心心進門,想跟太太說點有趣的事,媽媽一句孩子這次又沒考好,兩人瞬間都像被霜打的茄子。
媽媽陪孩子寫作業,一言不合就怒吼,爸爸嫌棄媽媽臭脾氣,卻換崗兩分鐘不到,就對孩子揮起老拳。
圖 / 電影《伯德小姐》劇照
04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自主性
教育是一個等待的緩慢過程,這條路,我們走得太急。
我們到底在急什么?明知道優秀的人,并不一定從小學就成績好;高考的那些知識,不一定要付出12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含辛茹苦、兩耳不聞窗外事。
我們是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焦慮著急。只有孩子每次考試全班第一,才能放心他的人生是蓋章優秀的。
然而任何一個成年人都知道,未來之所以成為未來,因為它的永恒不確定性。當我們的孩子眼里只有分數和成績,所謂未來的確定性,也不過是家長的自欺欺人。
知乎網友“李永樂老師”寫過他堂弟的故事。從小學習不好,中考勉強上了三流高中,高二暑假突發奇想,給自己立了flag:現在開始努力,看能不能考上重點大學。
經過高三一年的努力,以630分的成績,考取吉林大學物理系。
一個人能走多遠,不取決于他是不是從小成績優秀,而是他是否在某一天,忽然明白了學習的意義,開始對知識充滿好奇心。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自主性,開闊一個人的視野,讓他見識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選擇某一種生活,過好它。
圖 / 電影《伯德小姐》劇照
05
父母只是孩子某段生命的引路人
屈穎妍在教育演講里,說香港孩子與父母的對話是雞同鴨講。
“媽媽,烏龜死了。”
“你做作業了嗎?”
“爸爸,天上的云真好看。”
“趕快回家做作業。”
這樣的對話,我們都不陌生。
犧牲全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培養出一個不懂得熱愛生活的孩子;犧牲全家人的快樂,培養出一個不快樂的小孩。
這個孩子長大,不再期待擁有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覺得當小孩太苦了。
也許中國父母是時候學會自私一點了,找回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你再急再累,你的孩子最大的可能,也不過是長成跟你一樣普通的大人。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規劃師,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帶孩子看世界,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與他們一起親近大自然,把他們的一生當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場考試。
你快樂了,你的孩子也能快樂;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春天來了,跟孩子一起去看花吧!
寫下你的故事,重獲親密的能力
在感情里,自尊心是需要存在的。如果沒有了自尊心,就會陷入卑微的境地,一味討好對方而喪失自己。然而如果堅持著過強的自尊心,會讓對方覺得你隱藏得太深,甚至對親密的人也無法暴露真正的自己。
因為感情里,是需要示弱的。
但如果我對信任的人暴露了脆弱,對方卻傷害了我,我還能再向別人暴露我的脆弱嗎?
那要如何對待我們的脆弱呢?最好的方法是在每一次受傷、每一次脆弱時都能有覺知地察覺、暴露脆弱。
而講故事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覺察脆弱的方法,如果能做到書寫自己的故事,你就可以定義你自己。
也許你對這么幸福的療愈方法還很陌生,因此心理嚴選特別為大家請來了敘事療法導師高浩容博士,幫助你用講故事的方式,療愈你因分離而受到的創傷。
和一兩節的試聽課不同,高浩容老師堅持帶大家體驗7天,他說既然要整理自己的感情,那就寫好一個完整的故事,完成一次療愈。
由內煥新,讓我們一起迎接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