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鑒表面看是一個單點命題,本質上是一個系統命題,它涵蓋了歷史與現實、和平與發展、民族與世界、傳承與創新等諸多深層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植根于中國哲學智慧,因而在整體上實現了上述關系的平衡、協調與統籌。
“內”“外”貫通,傳承創新與借鑒發展相統一。傳承創新與借鑒發展是文明交流互鑒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直接關乎文化自信、國家發展、人類進步。任何極端的唯外舍內、唯內舍外思想,都是制約文明交流互鑒的嚴重障礙,對本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都會造成巨大破壞。習近平總書記同時做好貫通內外的大文章,從而實現了傳承創新與借鑒發展高度統一。對“內”,堅持辯證取舍,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封建文化之糟粕;堅持注入活力,不斷賦予文明新內涵,確保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對“外”,堅持尊重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打開自我心胸,廣泛挖掘價值,不固步自封、不閉關鎖國、不自我陶醉;堅持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走出一條學習、改造、融合、升華的文明借鑒之路。
“他”“我”聯通,傳播推介與尊重多元相統籌。傳播推介本國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任務,由于受到不同文明主體各自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傳播推介文明歷來不易。有效傳播推介文明,實現“他”“我”交融,需要把握規律、掌握藝術,既不能強賣強買,也不能硬塞硬推,必須在承認差異、尊重多元的前提下,累積共識、消除隔閡、求同存異、尋找交集,實現各國文明“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融合發展格局。在“我”對“他”傳播推介上,堅持自信推介,主動介紹中國,讓世界更好感知中國、了解中國;堅持全面推介,不僅介紹當代中國,而且介紹古老中國、介紹未來中國;堅持客觀推介,既胸懷自信,又客觀理性,不夸大、不拔高、不粉飾,使中華文明在自然流淌、潤物無聲中散發獨特魅力。在“他”對“我”借鑒發展上,堅持尊重差異,主張“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不獨尊或貶損某種文明,不自以為是、傲慢自大、閉目塞聽;堅持包容分歧,對不同理念、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放下分歧、留有空間;堅持虛心借鑒,始終以平等謙遜、虛懷若谷的心態對待各種文明,充分展示開放大國的成熟形象。
“軟”“硬”融通,“軟性工程”與“硬性工程”相協調。文明交流互鑒屬于“軟性工程”,但“軟性工程”必須依托“硬性工程”,才能更好發揮作用。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以務實精神抓“軟性工程”,以尋求共識為核心,用心搭建心靈橋梁。一是增進交流,加強互信,通過高層交流、文化交流、民間交流,加深理解,培育情感,夯實民心基礎;二是發揮優勢,擴大影響,主動傳播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展示多彩的特色文明,宣傳蓬勃的現代文明,讓最能體現中國人文精神、最具思想性、最有價值的文化走出國門,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三是深度對話,凝聚共識,主張對話而不對抗,對等而不對立,以對話消除隔閡,以對話管控分歧,以對話凝聚共識。另一方面,以積極姿態抓“硬性工程”,以搭建載體為核心,打造交流平臺。一是擴大經濟前臺交流,唱響文化后臺大戲,不斷拓展覆蓋面,讓交流觸角遍布全球,充分運用文化交流的獨特優勢,增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不斷增信釋疑、增強互信;二是加快互聯互通建設,打造立體交流通道,全面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設;三是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筑文明發展通道,努力打造經濟共贏、文明互鑒的合作范本,打開中華民族“筑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