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杭州,夏意初現,風景怡人。在這美好的季節我們期盼已久的拱墅區“自主”課堂文化構建展示研討活動——小學數學專場于5月14日隆重舉行。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數學教研員斯苗兒老師,《教學月刊》雜志陳永華主編,浙江省特級教師、區教育研究院林文偉書記,區教育研究院何麗紅副院長、豐衍生副院長、胡樂雅副院長,小學部孫鈺紅主任出席活動。我區及外區450多位數學老師齊聚育才京杭小學,共研自主、分享智慧。大關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邵珠利老師、育才京杭小學葉羅燕老師分別主持了上、下午場的活動。
半山實驗小學的顧國慶老師和五年級的孩子們給大家帶來了一節樸實而大氣的《真分數和假分數》。在他的課堂上處處彰顯學生的自主,時時展現學生的智慧。顧老師在找準學生知識生長點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探索“真分數與假分數”。全課圍繞前測學習單展開,通過對真假分數的表征、判斷、質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數學思維。課堂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補充完善。孩子們主動思考、傾聽有法、善于欣賞、懂得質疑。
“什么是面積?怎樣認識面積?”育才京杭小學王益靜老師與三年級的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嘗試與探索:以定量刻畫面的大小為核心組織自主學習,理解“面積是一個量值”。孩子們借助ipad操作自主探究,運用“以面量面”的方法比較出了兩個房間面積的大小。在交流、解釋、分享不同單位和不同拼法的過程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深刻感悟到面積的意義。整節課教師導學、技術助學、學生自學,安靜地思考、大膽地探究、嫻熟地操作、愉快地交流,構建起了充滿智慧的溫度課堂。
文瀾小學胡杭麗老師和二(1)班的小朋友精彩演繹了《倍的認識》一課。胡老師的課學習材料簡潔,環節大氣開放,學生學習自主。課堂上,胡老師尊重學生學習起點,通過動手操作表征圓和三角形的3倍關系。通過觀察對比,感受不同表征的異同,深刻理解倍的含義。最后胡老師帶著孩子們走進生活尋找“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了對倍的認知,感受到了數學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整個學習活動,學生思維火花不斷碰撞,對倍的認識也不斷深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積累經驗。
長陽小學金珂老師引領育才小學四(1)班的孩子們,一起探究《三角形的外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與內角之間有怎樣的聯系?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圍繞著以上這些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探究之旅緩緩開啟。通過微課,孩子們認識了三角形的外角;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了三角形外角與內角的關系;孩子們通過自主、合作,利用量、拼、推導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得出了三角形的外角和。課堂上孩子們高效的合作學習與自信、精彩的匯報給與會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繼四節明顯帶有拱墅“自主”課堂文化烙印的課堂之后,區教育研究院小學部主任、小學數學教研員孫鈺紅老師以《基于經驗積累實現自主學習》為題作了觀點報告。孫老師用三個小故事形象地提煉了經驗課堂的追求:能遠觀可近看,生前置師后導,重過程輕結果。并結合我區一直在推進的“經驗課堂構建和一題一隊打造”兩條路徑緩緩展開,介紹如何扎實、創意地推進研訓活動來努力引領全區教師積極實踐經驗課堂的追求。
兩條操作性的路徑已然合力成為一個有力的支點很好地撬動自主學習的實施。整個報告小故事大視角,深刻的內涵、清晰的思路引發大家深入地思考,也讓與會的我區教師不自覺地一起去回顧曾經走過的艱辛卻倍感幸福的經驗課堂探索之路。
活動最后環節,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數學教研員斯苗兒給各位老師做了《有機整合 適度拓展》的專題引領。斯老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理論實踐結合的課例,與參會的老師共同討論了三個問題:整合的視角和依據是什么、我們怎樣去整合、整合的效果如何。三個問題不僅直接指向老師們的日常教學,也與拱墅區“自主課堂”文化構建息息相關。
斯老師的引領讓老師們重新審視教學價值觀:教師應設置課堂大任務,充分相信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們需要用心地從學生身上挖掘課堂整合的源點,以學生的發展和進步作為唯一指標凸顯學生學習的增量。斯老師的報告讓我們明晰了好課應有的要素,看到了未來的課堂應努力的方向。
整場活動充分展現了區教育研究院兩位小學數學教研員和全區所有小學數學教師幾年共同努力積極探索自主課堂的成果,得到了所有參會教師的高度好評。活動也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讓兒童與數學從對立面走向對接,讓課堂成為激發思考和交流的場所,讓我們與課堂一起成長。
就像斯苗兒老師所說的:“未來已來,我們在哪里?學生已變,我們變了嗎?”相信在拱墅區自主課堂文化“在親歷中學會學習,在思考中發展思維,在碰撞中展現智慧,在反思中內化品格”方向的引領下,拱墅的小學數學課堂會走得更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