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谷雨,是信陽茶山最熱鬧的時節。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這里又迎來車水馬龍、接踵摩肩的盛況。不過,躬耕茶園的茶農們逐漸發現,不僅是“茶客”,更多“游客”也對這里情有獨鐘。
“茶旅融合”,是近年該市的高頻詞。借助全民旅游的東風,傳統茶城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城市發展?帶著這個問題,采訪團深入信陽毛尖核心產區,走訪茶企與茶農,了解茶旅融合發展情況。
浉河區馬家畈村的茶園,春茶已采摘完畢,茶山進入修剪、修復期。采訪團觀察茶山長勢后,來到山腳下的德茗茶莊。隨著炒制茶葉“沙沙”聲入耳,茶沫紛飛,茶香撲鼻。采摘、晾青、優選、生鍋、熟鍋、理條、初烘、攤晾、復烘、撿剔……信陽毛尖復雜、精細的制作過程,讓采訪團對信陽毛尖的獨特口感有了更深認識。
守著如此“金貴”的信陽毛尖,茶農是否得到了實惠?企業負責人邱德軍告訴采訪團,作為帶貧企業,他們簽訂和浉河港鎮十幾個行政村簽訂幫扶協議,帶動二百多戶、四百多名貧困戶。“我們定期組織專家為茶農進行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市場信息等培訓,不斷適應市場的需要。”邱德軍說。
小毛尖,帶動的不只是農產品的增收。在文新茶園,采訪團見到不少游客驅車前往,在茶山上的觀景臺賞景品茗。記者們就如何延長產業鏈、茶旅融合等問題,采訪了浉河區茶產業和茶企負責人。據介紹,如今在信陽,茶已經成為扶貧、生態、健康、旅游、文化、惠民和名片產業。沿著環南灣湖茶文化旅游精品線,不僅有美景和毛尖,還有美食、體驗活動、文化博物館等一系列“吸粉”元素,僅清明節三天,這條線路迎來15萬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