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范圍內的結構性競賽已經啟幕,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制高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優化經濟結構,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的不二選擇。
“‘五轉’政策推動企業效益顯著提升,醫藥高新區五轉辦和各職能部門結合服務業從業人員超50人即可升級為規上企業的標準,將我們確定為年度服務業‘小升規’重點企業,幫助我們整理了申報材料,去年年末我們順利升規。”吉林易逸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國海告訴記者,過去企業主要從事為小微企業代辦會計核算、行政審批、咨詢調查等業務。去年5月,全市實施“五轉”戰略后,在高新區各部門的共同推動下,企業在通化文化創意產業園有了500平方米辦公區域,聯合成立了醫藥高新區“五轉”工作服務平臺,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將政府審批、企業服務有機融合,通過專業顧問的一對一服務,形成創業全過程閉環一站式服務模式,有了“政企同框、一門辦理”“企業服務、創業無憂”的鮮明特色,日均服務企業數量從原來12家,現已增加到47家,迅速發展成了從業人員超50人、固定客戶超1000戶的規模以上商務服務業企業。
一年來,通化市委、市政府堅定扛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大力實施“五轉”,以擴大市場主體總量和提升民營經濟發展質量為目標,培育生成成千上萬個小老板,同時,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個體工商戶“枝繁葉茂”的良好局面。
鼓勵支持“創生個”。支持農民、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等各類群體創業發展,面向各類有創業意愿者免費提供多層次、全過程、階梯式創業培訓。給予大學生和就業困難人員首次創業5000元補貼,為創業者提供最高20萬元、3年全額貼息的擔保貸款。集安市依托職業教育中心,加強與省內22所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培育更多小老板,快速推進“五轉”。
引導扶持“個變企”。在“減”上下功夫,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100萬元的小微企業,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對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實施“證照分離”改革,推進“照后減證”,為企業“減證照、壓許可”。在“服”上下功夫,推進登記注冊各環節無縫銜接,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內辦結。“個變企”企業允許“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極大簡化了住所登記。輝南縣持續深化“只跑一次”改革,推廣實施“下沉+”“逆跑動”“三百”計劃,提升服務質量,減輕企業負擔,增強民營經濟主體活力。
全力推進“小升規”。推動成長性好的小微企業升級為“四上”企業,對首次認定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和有資質的建筑業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20萬元、10萬元、5萬元的現金獎勵;以企業入規當年實繳稅金為基數,從下年起連續3年對其新增實繳稅金地方所得部分的50%給予返還。醫藥高新區落實“三百”計劃,推進建新科技、天實制藥、康元生物等5戶全市制造業50強企業膨脹擴張,加大對建新科技、萬通盛泰等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15個具有競爭優勢的現有系列產品增產和5個新產品實現規模化生產。
積極開展“規改股”。以“四上”企業為重點,建立一批產權明晰、決策民主、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的現代企業,提升企業科學決策能力和規范運作水平。對企業完成“規改股”而產生稅賦等地方級收益,當年全額返還給涉改企業;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按照中介合同費用及企業付款憑證給予50%的補助,最高不超過30萬元。通化縣采取“以商生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支持企業通過資產、股份、股權的引進重組,加快催化股份制改造。
大力推動“股上市”。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掛牌步伐,對在境內外上市、新三板掛牌、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的,分別給予一次性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獎勵;上市公司首次募集資金80%以上投資在本市內的,募集資金5億元(含)以上、1—5億元的,分別給予300萬元、200萬元補助,1億元(含)予以1%補助;對境內外借殼上市(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并將上市公司注冊地、納稅登記遷至本市的企業,給予1000萬元補助。柳河縣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快柳俐糧油、中晟制藥等5戶企業股改進程,為下一步上市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