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衛生健康科技快速發展,細胞治療為惡性腫瘤、某些傳染病和遺傳病等難治性疾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2017年美國FDA相繼批準2個CAR-T細胞治療產品上市,我國臺灣地區于2018年準許部分細胞治療項目進入臨床應用,國外科學家憑借這一領域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獎等,使關于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應用和監管的討論從未停止。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擬對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進行規范管理。這將對這一醫學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本報采訪了業內專家。
細胞治療兼具雙重屬性
“細胞治療是一種兼具醫療技術和藥品雙重屬性的特殊治療方式。”北京醫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馬潔介紹,細胞治療需要從體內獲取細胞,經過體外培養增殖、修飾等制備過程后,再經臨床操作回輸給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是一種個性化較強的治療手段,但細胞的體外制備過程也要遵照藥品生產的相關標準和要求。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秘書長吳朝暉表示,細胞治療區別于傳統藥品的最大特點,是作為治療技術載體的細胞為人體活細胞,多數情況下具有很強的個體化要求,難以完全按照傳統藥品監管的方式進行管理。
2009年,原衛生部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將部分免疫細胞治療作為第三類醫療技術進行準入管理,雖然并未批準任何醫療機構開展該技術的臨床應用,但客觀存在開展臨床應用的情況,魏則西事件后被全面整頓叫停;2015年第三類醫療技術審批被取消,切斷了細胞治療按照技術進入臨床應用的途徑。
“雙備案”保證高標準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胡曉年表示,正是由于細胞治療的特殊性,給這種前沿治療方式的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美國和歐洲由藥品監管部門對細胞治療進行監管,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則將其作為藥品和醫療技術進行并行管理。”胡曉年說,細胞治療的產品制備、技術應用環節,都需要有規范的監管,而各國的監管實踐也體現了“醫”和“藥”聯合的原則。“美國即使已有細胞治療按照藥品審批上市,但對臨床應用的醫療機構也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并不是任何醫院都能使用獲批細胞治療藥品進行臨床治療。”
吳朝暉表示,此次征求意見的管理辦法,就是國家衛生健康委針對醫療機構開展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進行更加規范的監管;并明確提出將參照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核心技術標準組織制定和發布相關技術規范,對相關產品的制備、生產過程進行嚴格規范,確保細胞制備的質量。
征求意見稿發布后,不少人認為這是醫療機構開展細胞治療臨床應用重新完全放開的信號。“想做就能做,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馬潔表示,此次征求意見的管理辦法明確將對醫療機構和臨床研究施行“雙備案”,除開展研究的備案醫療機構要滿足一系列嚴格的條件外,其臨床研究項目也要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進行備案,由國家統一公布項目清單,“相關門檻和標準很高”。
落實監管實現共贏
“進入應用轉化階段同樣有很高的監管要求。”胡曉年表示,在通過信息系統實時上傳研究數據的同時,國家還將制定飛行檢查、日常監管等一系列監管制度,以保證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取得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證據;在此基礎上,醫療機構備案的臨床應用還要接受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估,按照目錄管理。“其中任何環節出現違規,醫療機構都可能受到嚴厲處理。”
我國有著數量巨大的腫瘤患者,不少患者為了獲得最前沿的治療技術,花巨資到海外接受相關細胞治療。馬潔表示,管理辦法出臺后,國家統一公布醫療機構和臨床研究及轉化應用項目備案清單更具權威性,有利于患者“按圖索驥”找到合規機構和項目,在更大程度上保證受試者和患者權益。
醫療機構體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轉化“放開”,是否會對企業主導的產品研發形成沖擊?吳朝暉表示,這也是征求意見稿發布后產業界表達的最大擔憂。
“這種擔憂大可不必,管理辦法的用意是按照錯位發展原則,對難以實現產業化發展或產業化前景尚不明確的細胞治療技術進行管理,與產業化發展的細胞治療產品并不矛盾。”吳朝暉說,管理辦法對數據規范性、真實性等方面的嚴格要求,甚至可以為藥品申報提供助力。
“加強管理,兼顧多方利益。”馬潔表示,管理辦法順利出臺將有利于滿足患者需求,規范機構細胞治療的臨床研究及轉化應用管理,促進細胞治療產業創新發展。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所博士——胡曉年教授是當代細胞干預腫瘤和干細胞研究與應用的主要推動者。
胡曉年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腫瘤基因表達調控與人體干細胞應用技術研究。多年從事腫瘤病因、腫瘤基因表達與調控、腫瘤基因治療、基因工程藥物和細胞治療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國家863項目“海洋生物中銅相關蛋白生物活性篩選及其開發應用”項目主持人
*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和美國NIH人食管癌、癌基因研究的重要參與者
*參加中國科學院項目重組,白細胞介素-3中試生產工藝研究,并參加“973”課題進行人類腫瘤基因治療的研究。
*參加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衛生部科技進步獎2次。申請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9項,出版專著4部。
腫瘤免疫療法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胡教授作為國家衛健委制定體細胞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的專家組成員之一,強調細胞療法以安全性為第一要注。而細胞的安全性需要從制備的各個環節和多種環境條件適配下層層把關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