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四月,風和日麗。記者走進慶陽市惠萃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們正在忙著分揀中藥材黃芪。“分揀中藥材,一天可以掙到80元以上。”村民劉仰升說,他還將自家種植的中藥材出售到合作社,一人掙著雙份的錢。
劉仰升是慶城縣南莊鄉東塬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家里種植小麥和玉米,遇上豐收年1畝地也就500元到1000元的收入。2018年,他種了5畝黃芪,除去化肥、人力等成本,每畝凈收入2200元。
“慶城縣歷來就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但以往種植規模相對較小,品種較單一。”慶城縣衛健局副局長張鳴波介紹,2012年,慶城縣引導南莊、玄馬、桐川、葛崾峴4鄉鎮規模種植中藥材3600畝,村民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許多。近幾年,慶城縣中藥材種植品種和規模大幅增加,目前種植的品種有黃芪、柴胡、金銀花、板藍根、丹參、黨參等十多個品種,其中黃芪、柴胡、板藍根、丹參、牛蒡子種植面積較大。
村民自發種植很難形成規模,規模種植還需依靠合作社。
在慶陽市惠萃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記者看到,村民們忙著栽植金銀花苗。“2012年5月,我聯合30名農戶組建成立了合作社,主要利用流轉土地,從事中藥材種植、育苗、初加工、銷售等服務。”慶陽市惠萃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慶忠介紹說。
截至2018年底,慶城縣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6個,中藥材種植規模在1000畝以上的就有3個,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到4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