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區城市建設怎么樣?由北向南行駛在成都市中軸線的天府大道上,一路的美景就是答案。“V”字形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大氣磅礴的興隆湖、清新優雅的鹿溪河生態區等依次映入眼簾。撲面而來的綠意,讓“生態”取代“荒僻”,成為人們對天府新區的新印象。
“要知道,2013年時天府新區大部分地方還很荒涼。”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規劃建設國土局PPP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邱偉帶著我們來到坐落在鹿溪河邊的鹿溪智谷。從天府新區開始建設,他就在這里扎了根,對新區的成長歷程熟稔于心,“建設鹿溪智谷的時候,我們保留了鹿溪河的老河道,并以鹿溪河為紐帶,串聯白沙湖、興隆湖、籍田湖,形成‘一河連三湖’的生態體系。”指著鹿溪河邊的建筑,邱偉解釋,鹿溪智谷和其他城市建設最大的不同,就是從沿路建設變成了擁水擁綠發展,從而形成一個城市小組團。
正是這種組團式空間格局,構成了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城市骨架。“要解決攤大餅模式帶來的城市病,關鍵是更科學的城市設計理念。”邱偉說,按照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組團式布局、全域規劃等理念設計。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在城市空間形態上,將傳統的城市格局劃分成5至30平方公里不等的組團,組團之間通過生態用地隔離,綠道游走于生態和城市組團之間,讓城市與生態更好地融合發展,達成城綠相融的空間格局形態。
與此同時,為提升城市功能,各組團內部匹配了完善的公共交通體系和公共服務能力,讓生活居住在這里的老百姓出門既能看到公園綠化,也能十分方便地抵達辦公區域。
按照這種發展理念,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核心區域成都科學城,一共規劃了12個小組團,這些小的城市組團與面積約4平方公里的興隆湖區域良好生態環境交融,形成了產業、城市、綠色生態相融合的規劃布局。“人不用都往一個地方跑,城市病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很多。”邱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