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山西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
晉工信投資字〔2019〕97號
各市工信局:
為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按照“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活動要求,我廳制定了《山西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附件:山西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19年4月29日
山西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為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制造業基地,促進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重要意義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制造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是深化工業供給側改革,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戰略舉措。我省制造業經過多年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優化我省產業結構,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確保山西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立足我省產業基礎,充分發揮我省制造業在產業體系、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堅持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把技術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把開放合作作為重要途徑,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重點項目為支撐,以產業集群為載體,按照“發揮優勢、聚焦高端、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的思路,著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品牌化、集群化。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尊重經濟規律和工業演進規律,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企業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加強政府宏觀指導,做好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研究制訂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科學規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路徑,促進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應用部署的良性互動,促進不同領域、不同規模的企業協同發展,實現制造業區域布局合理有序,發展環境健康穩定。
2.堅持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完善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培育創新生態系統,形成制造業持續創新能力。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充分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各種資源,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無壁壘有序流動、高效配置,促進自主創新邁向更高層次。
3.堅持增強制造實力與提升服務能力相結合。依靠現有產業基礎和制造能力,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工程,培育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龍頭企業由設備制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積極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拉長制造業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鏈從低端向高端躍升。
4.堅持培育龍頭企業與完善配套體系相結合。優化制造業區域布局,以制造業產業集群為載體,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延伸縱向產業鏈條,完善橫向配套體系,以大帶小,以點擴面,帶動制造業整體快速發展。
(三)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2年底,制造業振興升級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制造業創新生態體系初步形成。
——創新能力全面增強。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4%。
——質量效益明顯好轉。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1%以上。
——兩化融合顯著提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8%以上,關鍵工序數字化率達到48%以上。
——綠色制造加快推廣。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8%。
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業企業和品牌;形成一批主業突出、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三、重點領域
(一)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1.先進裝備制造業
(1)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發展高速列車、城市快捷軌道裝備、工程養護裝備等產品和動車組輪對總成、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推動產品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全力打造太原、大同、運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
(2)智能制造裝備。加強傳感器、驅動器等關鍵智能技術研發攻關,發展機器人、高功率半導體等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創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冶金成套設備等為代表的流程制造裝備和離散型制造裝備。
(3)煤機裝備。積極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不斷提升煤機系統集成能力,發展煤礦井下機器人、大型露天礦用挖掘機等智能化成套設備。重點打造山西(太原)煤機技術研發中心和晉中、晉東、晉北三大煤機制造產業集群。
2.新能源汽車產業
以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電動、氫燃料電池、甲醇和燃氣汽車。擴大電動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生產能力,加大推廣力度,積極支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推進電動汽車整車、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的核心技術創新,促進零部件行業實現與整車生產企業的同步研制、模塊化供貨。重點培育太原、大同、晉中、長治、運城等5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
3.節能環保產業
加大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低排放等關鍵技術和煤電節能減排重大關鍵技術設備的研發力度,發展智能輸變電設備和用戶端設備、超凈排放煤電機組、新能源發電裝備、風力發電設備、綠色環保型高效輸變電設備,推動形成產業化能力。重點布局太原、長治、運城三大基地。
4.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電子信息制造。重點發展第三代/二代半導體、光伏、LED、鋰離子電池、新型顯示、通信設備、信息安全、智能硬件、電子專用裝備及材料等產品;推動發展光通信、光學鏡頭模組、手機機構件、導光板、敏感元件、新型傳感器、新型電阻電容等電子零部件和元器件;支持開展專用集成電路、關鍵電子元器件、新型顯示、關鍵裝備及材料等技術的開發和產業示范。重點培育太原-忻州半導體產業集群、太原-陽泉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太原信息安全產業集群、長治-晉城光電產業集群、呂梁-晉中光伏產業集群。
(2)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加快工業技術軟件化,支持高端工業軟件、工業APP研發和應用,加快發展制造業應用需求的操作系統、嵌入式軟件和應用軟件及解決方案。引導鼓勵企業建設行業基礎軟件平臺和重大集成應用平臺,培育發展面向研發咨詢設計、遠程診斷維護、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技術服務。加快發展信息安全產業,加強制造業領域信息安全技術、產品研究和示范應用。重點培育太原軟件產業集群。
(3)大數據產業。強化政策支持,開展應用示范,構建與需求緊密結合的大數據產品體系。引導鼓勵大中小企業加強合作,推進應用、數據、技術協同發展,推動大數據在政府治理、商業活動以及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行業的創新應用。打造一批大數據產業基地。
5.新材料產業
(1)新型化工材料。加強煤炭氣化技術科研攻關,發展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煤制乙二醇、TDI等產品;構建無機鹽、氯堿及下游鹽化工深加工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及生物化工材料。
(2)新型金屬材料。重點發展精密帶鋼、高性能取向硅鋼等專用特種鋼材,高強高韌耐腐蝕鋁合金型材,高性能鎂合金材料,高性能銅合金帶等產品。積極發展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高溫永磁材料等釹鐵硼材料。重點布局太原特殊鋼,太原、運城鎂合金材料,運城鋁合金材料,晉南銅合金材料,太原、運城釹鐵硼永磁材料等產業基地。
(3)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發展超細煅燒高嶺土、聚合物用改性煅燒高嶺土等高嶺土深加工產品以及煤化工用耐磨耐火材料。發展粉煤灰提取白炭黑等新材料。重點布局陽泉、呂梁新型耐火材料產業基地、忻州煤系高嶺土材料產業基地。
(4)前沿新材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重點發展高端纖維材料,推動T800級碳纖維等高端纖維產業化,加快聚丙烯腈基碳纖維高端化發展;積極布局鋰離子電池材料、碳化硅、砷化鎵、石墨烯等新型電子材料。開發玄武巖連續纖維、硅酸鋁陶瓷纖維等產品;引導發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高溫超導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加強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和基礎材料研究。
6.現代醫藥產業
(1)生物藥。提升血液制品的研發水平、工藝水準。加強靶向藥物、抗體藥物及抗體偶聯藥、新型疫苗、生物活性制劑的研發創新。支持干細胞、腫瘤免疫、基因等個體化治療和第三方醫學檢測等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應用。重點打造晉南新特藥基地。
(2)化學藥。重點發展治療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神經精神疾病治療、老年性疾病防治等化學藥物;著力提升主導原料藥及制劑的清潔化生產和深加工能力;推動發展緩釋、靶向、長效新型化學原料藥和制劑;鼓勵支持專利藥仿創、新藥創新。以大同醫藥園為載體,整合朔州重點醫藥企業資源,打造晉北原料藥基地。
(3)現代中藥。建設優質大宗原料藥材基地;加強創新中藥及復方中藥開發研究,中藥制劑創新和經典方劑二次研發;推動中藥飲片和道地藥材深加工,重點發展抗腫瘤類、慢性病、婦科兒科用藥、心血管類、純中藥戒毒新藥等現代中藥。以榆社、太谷、晉中開發區醫藥園為載體,整合運城、長治、臨汾等地中成藥企業資源,打造晉中中成藥基地。
7.現代煤化工產業
以化工園區為載體,以重點企業為依托,以新型煤化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晉東、晉中(南)、晉北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建設。重點培育長治-晉城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發展煤制油、煤(焦爐煤氣)制乙二醇、粗苯精制制己內酰胺產業;大同-陽泉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發展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氣產業;焦化集聚區發展高端化產延伸產品。
(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1.鋼鐵產業
重點發展400兆帕及以上高強度螺紋鋼筋、高強度線材(硬線)及鋼結構產品,積極提高航空航天、高鐵、核電、汽車等高端產品用鋼比例。攻關環保高效煉焦、優特鋼、高強度鋼筋、優質線材、優質管材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通過優化產品品種結構、提高工藝裝備水平,引導鋼鐵產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重點建設孝義、介休、河津、潞城4個千萬噸級焦炭集聚區,以及太原、臨汾、呂梁、運城、晉東南五大鋼鐵基地建設。
2.有色產業
重點發展輕質、高強、耐高溫、耐腐蝕等鋁材精深加工產品,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智能機器人、軍工等領域新型輕量化鎂合金產品。研發低品位鋁礦、共伴生鋁礦高價值利用,鎂合金、銅箔、特種銅材加工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推動有色工業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控制。重點推進中鋁運城、呂梁兩個百萬噸鋁工業基地和陽煤兆豐、山西信發、太原東鋁、晉能朔鋁四個鋁循環產業園,以及太原銅產業基地、運城鎂銅產業基地等園區基地建設。
3.焦化產業
重點推進采用分段加熱和低氮燃燒技術、干法熄焦工藝的炭化室高度6.98米以上頂裝6米以上搗固現代化大型焦化升級改造項目建設。鼓勵企業采用煤調濕、焦爐智能加熱、焦化生產全過程余熱回收利用等先進節能技術。以焦爐煙道氣脫硫脫硝、廢水深度無害化處理、焦爐無組織排放治理和煤場封閉改造等為重點,推進焦化企業清潔生產。全力推動焦爐煤氣高端利用、煤焦油制高端碳材料、苯制己內酰胺尼龍材料,重點謀劃一批焦爐煤氣制乙二醇、焦爐煤氣制高端油蠟、制α-烯烴、焦爐煤氣制甲醇后規模化專業化延伸生產DMMn(聚甲氧基二甲醚)、MMA(甲基丙烯酸甲酯)、氫能開發利用等項目。
4.建材產業
重點發展新型房屋及與裝配式建筑配套的建筑產品,配合裝配式建筑、成套住宅產品。重點突破輕質墻體和結構材料的纖維增強改性。推廣玻璃熔窯高效燃燒、余熱利用技術以及陶瓷窯爐脫硫脫硝除塵綜合治理、原料干法制粉和連續球磨等技術。重點推動重點布局陽泉和呂梁兩大新型耐火材料產業基地、忻州煤系高嶺土材料產業基地、呂梁特種玻璃產業基地建設。
5.食品產業
重點發展釀酒、食醋、乳制品三大傳統優勢產品,小雜糧加工、肉禽加工、干鮮果蔬加工、功能食品、食用油五大特色產品,方便食品、淀粉制品、飲料制造三大現代食品。攻關研發高附加值的小雜糧生物營養素產品、連續真空凍干、無菌灌裝、無氧釀造、無菌過濾等關鍵技術。重點推進杏花村酒業發展集中區、山西老陳醋生產基地、晉北小雜糧基地、長治和忻州淀粉產業集群,以及平遙、文水、清徐、永濟四大肉類加工區等基地和集群建設。
四、主要任務
(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1.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積極推進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開展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年度評價,加大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力度,推動創新型企業在我省“企業創新板”掛牌,持續發揮四板市場對企業創新的金融支持作用。
2.培育行業創新平臺。建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評價工作體系,積極開展第二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努力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省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基地,創建山西省大數據與物聯網重點科技創新平臺,組織企業參加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等重要展會,提升行業創新水平和服務能力。
3.推進關鍵技術研發。發布山西省重點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指南,推動制造業重點技術研發。實施山西省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導向計劃,在工業化實驗、新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領域重點推進一批技術創新項目,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鼓勵企業積極申請有關政策獎勵。
(二)著力推動產業聯盟發展
1.加快產業聯盟創建。以提升優勢支柱產業核心競爭水平為導向,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自愿參與、協作互助,責權清晰、自主發展的原則,鼓勵各行業企業組建產業聯盟。推動聯盟上中下游企業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示范應用、市場開拓等方面開展合作,在材料供應、部件配套、產品制造、售后服務等關鍵環節加強協同。
2.促進聯盟統籌協同。推動資源就地轉化,促進晉品晉材晉用,實現銷售協同;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關,加快創新協同;規劃聯盟項目建設,增強發展協調性,統籌布局協同;鼓勵強強聯手,提升招商引資影響力和成功率,對外合作協同;推動管理流程優化、管理模式創新,強化管理協同;推動企業間高端人才共享,深化人才協同。
3.帶動企業融通發展。發揮龍頭骨干對供應鏈的引領帶動作用,在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構建帶動能力突出、資源整合水平高、特色鮮明的大企業。構建大中小企業深度協同、融通發展的新型產業組織模式。使產業聯盟成為整合優化資源,完善提升產業鏈,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持續協同帶動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最終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三)大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1.優化集群產業規劃布局。遵循產業集群演進規律,按照布局合理、產業協同、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原則,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優勢、發展特色,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并納入本地區發展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有機銜接。依托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工業園區等各類載體,優化空間布局,引導和鼓勵企業向園區集聚,打造主導產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制造業產業集群。
2.搭建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加快集群內供電、供水、路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建設多層標準廠房,提升配套服務設施水平。引導和推動產業集群建立行業協會、同業商會、金融服務、物流會展、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特別是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構建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形成集群內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的互動發展格局。
3.做優做強集群龍頭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區域影響力大、產業帶動力強的“蜂王型”企業,發揮“蜂王”的集聚、輻射效應,鼓勵龍頭企業把一般制造環節外包,以此吸引產業鏈配套的中小型“工蜂”企業集聚。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聯合、并購等方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提高產品本地化配套率。支持中小企業提高專業化配套能力,形成一大批“專、精、特、新”的專業性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間形成分工合作網絡,實現集群制造水平整體提升。
4.抓好集群重大項目建設。積極謀劃、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支撐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制造業重大項目。按照完善鏈條、彌補短板、提質增效的要求,建立完善重大項目儲備庫。強化領導掛牌推進機制,開展干部常態化入企服務活動,加強對項目的跟蹤調度,用好“13710”督辦系統和96302企業服務熱線,對大項目優先做好土地、資金、環保等要素保障,推動重大項目早落地、早完工、早投產、早達效,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四)積極推動企業技術改造
1.實施技改專項工程。聚焦制造業升級,實施工業轉型強基、智能制造示范等八個專項工程,重點支持制造業在技術創新、品質提升、融合發展等領域的改造升級。研究制定省級技術改造指導目錄和申報指南,提出制造業各領域實施技術改造的重點和方向,引導支持企業建立技術改造長效機制。各市要開展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技術改造情況摸底,加強項目儲備,嚴格按照要求做好項目遴選工作,提高技改資金分配的科學性、有效性。
2.推進技改項目建設。以產業提質增效、裝備改造提升、技術產品創新、兩化深度融合、綠色制造升級為重點,謀劃推進投資規模大、示范效應強的省級重大技改項目。加強重點項目調度,強化服務保障,堅持“抓儲備促落地、抓新建促開工、抓續建促竣工、抓竣工促達產”的工作思路,著力提高技改項目開工率、竣工率、達產率。依照項目所屬行業、建設類別、投資規模等要素,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分層次推進技改項目的工作體系。
3.打造技改支持體系。實施“審核+承諾”改革。在企業承諾資料真實、數據準確等事項基礎上開展審核,精簡申報和審核要件。建立“承諾+追溯”機制。以“下得快,管得嚴”為導向,建立技改資金項目“承諾+追溯”機制,開展企業承諾事項督查,對虛假承諾、項目停工等行為進行追溯,收回資金。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構建項目后評價監管政策體系,對失信企業實施懲戒。
(五)促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1.制造業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培育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持續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組織開展兩化融合貫標示范,培育省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應用及專家咨詢診斷,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推廣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積極推動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
2.服務業制造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向前后兩端延伸。研究制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評選辦法,培育服務型制造示范、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加快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融入“一帶一路”綜合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設。力爭中歐中亞班列常態化開行,全年開行數量翻番。
3.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發揮我省傳統優勢,創新“軍轉民”、“民參軍”政策服務機制,完善“民參軍”鼓勵政策,支持具備條件的民口單位和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軍民融合發展。探索建立軍民融合綜合服務平臺,為“民參軍”企業提供綜合服務。依托長治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融合),拓展軍民融合產業規模,強化軍民產業和技術合作。
(六)持續提高開放合作水平
1.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各級政府要加強制造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建立制造業招商引資專家評估機制,發揮行業專家的顧問作用,提高招商引資的決策水平;用好“十二大產業招商圖譜”,針對我省制造業空白領域、薄弱環節,瞄準國內外重點地區、知名企業、配套廠家,實施集群式引進、專題性推介、區域性對接,吸引先進制造業企業在我省落戶,力爭更多引進世界500強企業。
2.加強區域合作交流。推動我省制造業企業對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原經濟區、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新省際合作模式,廣泛嵌入區域分工鏈,加大煤機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制造、新材料制造等重點優勢領域的合作力度,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共生共贏。依托各類制造業集群,舉辦專業化博覽會、科研論壇等活動,吸聚各類創新要素,促進區域合作交流。
3.推動企業國際化發展。支持我省制造業企業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煤機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我省優勢制造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支持潞安集團、太鋼、太重等行業骨干企業走出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設立研發中心,進行全球化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鼓勵上市公司開展海外投資并購,增強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山西制造振興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推進制造業發展全局性工作;充分發揮省工信廳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加強溝通協調、聯絡服務、檢查督促,不斷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健全山西制造振興戰略實施機制,整體規劃、統一部署、有效協調、形成合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先進制造業項目立項、規劃、環評等方面優化工作流程,加快備案和審批手續辦理。充分利用我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各類優惠政策,整合市級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各類財政、稅收等政策資源,鼓勵制造企業積極申報國家重大專項,協助企業爭取國債資金和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
(三)強化要素保障。加強用地保障。各類工業園區按照總體規劃,建設土地指標要優先保障先進制造業項目用地。發揮政府專項資金的信譽保證作用,推動銀企合作,提高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大力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引導風險投資、私募基金投向高端制造企業,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
(四)強化人才支撐。健全人才與產業對接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政策。大力引進高端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打造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自主經營權;推薦優秀企業家參加各類表彰活動,形成支持鼓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實施精準幫扶。積極開展精準幫扶行動、“進工地、解難題”等活動,健全完善重大項目調度機制,建立政府、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對口交流和長效服務機制。充分利用省級企業服務熱線、項目信息督辦平臺、工業云服務平臺,加強對企業建設項目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