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CE)要求企業對供應鏈和商業模型進行重新考慮?;趯W術研究以及從業者發表的工作中提及的框架,本文提出了循環經濟商業模型(Circular Economy Business Model, CEBM),從而重新定義了企業如何在遵守CE原則的同時創造價值。通過回顧梳理這些框架發現,部分模型是研究者經常討論的,部分模型是基于特定框架的,部分模型實際為類似的CEBM,只是采用不同的措辭來表述,因此,研究者指出需要統一當前的技術體系。研究者對文獻涉及的26個現有的CEBM進行了形態分析,定義了其商業模型的主要維度并確定了這些維度的具體特征。根據分析,研究者確定了廣泛的商業模式設計選擇,并提出了六種潛在的支持資源閉合流動的主要CEBM模式,包括:維修和維護,再利用和再分配,翻新和再制造,回收再循環,層級利用和重新利用,以及有機原材料商業模型模式。此外,研究者還討論了支持這些CEBM發展的不同設計策略。
論文導語
循環經濟(CE)在產業生態學研究領域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話題,前人在不同尺度開展了大量研究,包括宏觀尺度(國家、區域、省市)、中觀尺度(園區)、微觀尺度(企業、消費者)。本研究聚焦于微觀尺度企業層面循環經濟舉措,與前人研究關注閉環循環供應鏈(Closed-Loop Supply Chain, CLSC)建立不同,本研究著眼于閉環循環建立之后企業創造價值的商業化機制,即循環經濟商業模型(Circular Economy Business Model, CEBM)。本文主要回答了兩個研究問題:①循環經濟模型有哪些主要模式和設計選擇?②這些模式如何實現創造商業價值?研究者基于閉環循環供應鏈和循環經濟商業模型兩類文獻進行了形態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分析流程見原文圖1。研究者首先確定了26個循環經濟商業模型作為分析對象,然后進行模型特點的整理和分析,包含四個維度:價值定位(value proposition)、價值傳遞(value delivery)、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價值獲取(value capture),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編碼和一般化歸類,得出形態分析框(morphological box)。同時,研究者梳理了閉環循環供應鏈六種主要的逆向循環路徑,包括:維修和維護,再利用和再分配,翻新和再制造,回收再循環,層級利用和重新利用,以及生物化學原料提取(見原文圖2)。結合得出的形態分析框,研究者從26個模型中總結了六種主要模式,與六種主要逆向循環路徑一一對應,揭示了循環路徑背后商業價值的創造模式,如:原文圖4以“維修和維護”商業模型模式為例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從設計策略(包括不同設計導向:產品耐用性、產品使用壽命可延長性、技術循環、生物循環)、資源策略、價值策略等方面,為不同CEBM模式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策略。本研究的落腳點在于幫助企業在建立閉環循環,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創造商業價值,從而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