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五華里的街區里,聚集著來自省內外的數百商戶,被譽為“閩南商貿重鎮”;溝通福建腹地和沿海地帶的交通樞紐作用,德化的陶瓷、大田的山貨挑到五里街,再裝船運到泉州沿海碼頭;沿海的海貨、洋貨通過水路運到五里街,再分散到內地……這就是泉州海絲源頭之一——永春五里街,它也是該縣目前保留相對完整具有閩南騎樓風格特色的傳統老街。
隨著時代變遷,交通道路變更,五里街交通要道的地位一再被削弱。近日,記者途經五里街時發現,沿街騎樓已經重現當年風采,正在進行老屋翻修,部分騎樓已經煥然一新。這條名震閩南的古老街道,正在華麗轉身,即將再現昔日魅力。
永春五里街曾被譽為“閩南商貿重鎮”,是永春縣目前保留相對完整具有閩南騎樓風格特色的傳統老街,承載著永春人的鄉愁記憶。隨著時代變遷,五里街交通要道的地位一再被削弱,人員外流,房屋日漸破敗,老騎樓日漸老去。近日,記者途經五里街時發現,沿街騎樓已搭起腳手架,正在進行老屋翻修。
五里街曾是“閩南商貿重鎮”
“我小時候,五里街很長,沿街店面大部分開著,很熱鬧。”今年60多歲的顏先生回憶說。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五里街起著溝通福建腹地和沿海地帶的交通樞紐作用,德化的陶瓷、大田的山貨挑到五里街,再裝船運到泉州沿海碼頭;沿海的海貨、洋貨通過水路運到五里街,再分散到內地。
五里街老街建筑群于1917年左右開始修建,區域范圍約390畝,總建筑面積約20.33萬平方米。其中舊街主路(823西路)全長約590米,兩側共有259間店面,為南洋騎樓風格的老式建筑,均是兩層或三層土木磚柱結構的樓房,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老街區最繁華的時候,聚集了數萬人口,街道上有來自福州的金銀匠、裁縫,南安的理發師,惠安的修車師傅,僅照相館就有五六家……
老街在歷史變遷中逐漸沒落
繁華過后是寂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許港碼頭這個內陸碼頭交通樞紐作用逐漸失去。五里街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德春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少年時,經常和小伙伴到碼頭的河里游泳,那時碼頭已經沒怎么用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泉州到三明的三郊線公路開通,過境車輛無須再穿過五里街,導致這個老街區的人員流失,交通、商業地位一落千丈。到如今,沿街店面一間月租金只有100元到300元,更多的甚至沒人租,也沒人住。
如今老街建筑群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樓房岌岌可危,尤其在臺風暴雨期間多次出現房屋倒塌損毀等事件。據統計,2000年以來已發生房屋倒塌37間,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開啟修復留住鄉愁記憶
永春縣五里街鎮黨委書記林玉品介紹,五里街老街已成功申報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條老街是不可復制的,如果不及時加以修繕保護,這些老建筑會很快破敗陸續坍塌。為切實解決老街房屋安全問題,保護修繕傳承騎樓風格特色老街,2018年下半年,五里街鎮對舊街11間店樓進行修復修繕。今年以來,舊街修復修繕工作全面鋪開,修繕范圍是永春823西路路段民生路口至吳厝橋沿街店樓。
“舊街修繕以‘整體修復、保證風貌、修舊還舊’為原則。”林玉品說,由五里街社區居委會統一按照老街風貌和閩南騎樓風格元素,根據老街立面風貌及修復要求修建,組織業態引入,在改善住房居住環境的同時,留住老街濃厚的歷史底蘊。此次修復工作由社區統一租賃沿街店樓并出資修繕,業態引入租金收益比例分成,期滿維護交還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