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老齡化現狀
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以上,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或以上,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與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7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3.3%,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2. 養老問題日益凸現
中國目前正在經歷著世界上規模最大同時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齡化過程,然而,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疊,與工業化、城鎮化相伴隨,與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的變化相交織,急劇增長的社會養老需求與養老服務發展滯后的矛盾將日益突出。
有著“孝義“思想沉淀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人們習慣于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絕大多數老人仍首選居家養老,其次才是養老服務機構。然而,隨著“獨子養老”時代悄然來臨,隨之出現了上有雙方老人、下有小兒,社會競爭激烈但需要“兼顧”的尷尬局面。“多老”“少子”的現狀,不僅考驗著社會老齡化應對能力,也同時考驗著單一家庭養老模式下的婚姻關系。養老問題成為當下社會面臨最主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3. 養老服務機構現狀
養老服務機構是指為老年人提供住養、生活護理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如老年社會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人服務中心等機構。
據推算,全國生活不能自理老年2020年超過2000萬人,2050年達到3800萬人。然而與此同時,我國各類為老服務機構能夠提供的養老床位只有149.7萬張,床位總數僅占全國老年人口的1.59%,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老年人對院舍服務需求大、增長快、要求高與全社會養老機構數量少、質量差、增速慢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與此同時,現有的養老服務機構大多存在著功能不完善,硬件設施、管理水平低等問題,居住在內的老人感覺自由受到限制,容易產生被家人、社會拋棄的心理。
4. 養老產業發展趨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養老事業發展目標,加快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加強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鼓勵社會自辦興辦具有護理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拓展服務領域,實現養老服務從基本生活照料向醫療健康、輔具配置、精神慰藉等方面延伸。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實現讓老人“有尊嚴的養老和快樂幸福養老”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4.1 養老設施產業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加快,養老產業逐漸成為民間投資關注的新領域。借鑒國外先進的產業發展模式,尋找多元化發展的新途徑,是保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養老產業發能夠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
4.2 養老設施功能復合化
傳統的養老設施功能單一,僅能滿足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對養老設施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因此,養老設施的功能也必然向著養老、醫療、康體、休閑娛樂等復合功能方向發展,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適的社區大環境。
4.3 養老院與養老社區一體化
將社會福利養老設施與全齡化老年住宅社區相結合,實現養老醫療和娛樂設施的資源共享,一方面可保障養老社區公共醫療和文化娛樂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可維持養老公共設施的高水平運營。
5. 新型養老服務機構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國成為第一個老年型國家,之后是瑞典,20世紀后,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步入此行列,他們在針對老年人的生理情況,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養老服務,注重人文關懷上的表現值得我們借鑒。
目前國外流行的CCRC養老社區,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院舍養老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融合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院舍養老之長,更符合人道的原則,更注重對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關懷,使老年人過上了正?;纳?,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質量。所謂CCRC即持續照料退休社區――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的簡稱,是一種復合式的老年社區,通過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護、介助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老年人在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變化時,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繼續居住,并獲得與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照料服務。根據1999年美國一項學術調查顯示,居住于CCRC老人其生理心理健康狀況均優于非居住于CCRC社區的老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養老服務機構勢在必行。
6. 淺談養老社區規劃設計要點
6.1 選址
選址首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環境、交通和周邊配套。傳統養老服務機構選址時對交通便利,周邊配套尤其是醫療設施大多都有所考慮,往往對環境因素考慮較欠缺。然而,談及如何符合當下中國老年人對晚年生活品質要求,自然環境對宜居養生的作用不可小覷。臺灣長庚養生文化村,選址位于桃園縣林口特定區山區內,原始森林環繞,動植物資源豐富,鳥類23種,植物達500種以上,其中更有241個原生種,園內有步道穿越山林,入住的老人喜愛這里環境安靜,猶如世外桃源,并且到長庚醫院看病極方便。大陸近年來建設的養老社區項目亦十分重視外部環境,如座落于杭州西南轉塘鎮境內,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的杭州金家嶺退休生活中心,北京西山余脈腳下太申祥和山莊等。
6.2 建筑功能與布局
根據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及經濟條件,有針對性設置多類型的居住組團,提供差異化服務,互不干擾,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在著名的美國太陽城社區,除了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組團外,針對使用對象的不同還設有如活動自理型社區、出租公寓區、輔助生活區、特別護理區等居住組團;在國內,杭州的金家嶺退休生活中心,也分為居家服務式公寓,護理式托老公寓以及酒店式度假公寓三大類型。
整體規劃布局上,不同類型居住組團分區設置,在經營管理模式、設施配套上有所區別,根據功能配置需求不同,其建筑形式也會有所差異。比如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自理程度高的老人適宜選擇居家服務式公寓,建筑形式采用單元式,提供多樣化的娛樂休閑設施,醫療方面則更關注養生康體的內容,設置位置可以較遠離主入口綜合配套區,選擇私密性更強、自然環境更好的地段;而健康狀況較差,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宜入住護理式公者特別護理公寓,出于管理效率的考慮,選址宜緊鄰主入口且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更強調專業的醫療級護理,為便于老人使用除外部公共活動區外,每層均應設有獨立的活動室、閱覽室、醫務保健室等設施。
6.3 配套設施
完善的配套設施包括了休閑娛樂、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等內容,對于建設符合當下時代需求的大型養老社區至關重要,太陽城最大的特色被認為是提供多樣化娛樂休閑設施,包括7個娛樂中心,兩個保齡球館,8個高爾夫場,3個鄉村俱樂部,一間美術館和一個交響樂演奏廳;而臺灣長庚養生文化村完整的醫療護理,其安全、人性化及健康管理為其它養老社區所不及的。借鑒國內外若干已成功運營或正籌建中的大型養老社區規劃經驗,試圖總結以下常見配套設施及項目,供參考。
6.4 交通組織
6.4.1 車行
養老社區內首要考慮保障居住在內老年人的安全,實現人車分流,且生活不受機動車干擾。在靠近入口、主要功能組團內設置集中的機動車輛停放區域,用于家屬、外部車輛及辦公車輛的停放,內部交通可采用電瓶車循環接送,當社區面積較大,或選址位于自然風景優美區域時,這點尤為重要。車行道應串聯各功能組團,呈環形連通,日常用于電瓶車往返,同時滿足緊急情況下管理車輛、救護車及消防車的通行。
除在主入口考慮的集中式停車場之外,在各居住組團或單元出入口可設小型臨時停車場,用于電瓶車和緊急救護車,并考慮為自行車、三輪車這些老人常用的交通工具提供就近停放的位置。
6.4.2 人行
主要起交通功能的人行步道,也應串連全區成環狀,坡度平緩供長者使用,在緊急情況下可通電瓶車,考慮老年人出行行為特征,注重無障礙設計,在連接組團內各建筑之間設置帶遮蔽的連廊,便于老人在雨雪天氣的出行。而主要起休閑功能的人行步道,則可根據養老社區選址的實際情況,或以不同難度區分,或依托自然景觀特征打造不同主題的景觀步道。
6.5 環境景觀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中,園林環境在養生功能方面是全方位的,居塵出塵、休閑玩樂、養體勞形、祛病謝醫乃至外適內和、體寧心恬,這種園林養生是體現了天人協和、身心諧調的最高表現。而起源于17世紀末的園藝療法集園藝、醫學、心理學為一體,也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確認了“綠色空間”對精神病、智力低下、高齡老人等患者均有不同的療效。
傳統養老機構由于規劃理念落后,財政狀況種種原因,往往易忽視外部環境景觀的營造。新型養老社區,在規劃設計時充分發揮園林環境導氣養神、延年益壽的作用,應特別注重以下幾點:選址考究,依托利用場地原有自然生態環境、景觀資源,因勢利導,形成特色鮮明、優美宜人的景觀空間結構;尊重場地文脈,深入挖掘傳統養生文化、哲學思想,融入景觀創作,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老人審美需求的養生園林;提供多樣化、多功能的室外活動場所和交往空間,滿足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
7. 小結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傳統養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市場的消費需求與日俱增,建設新型養老服務機構,一方面要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養老設施與硬件配套,提供符合老年設計規范的居住設施和服務,強調針對老年人生理心理變化的人性化設計,使用高科技設施提高老人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營造適合老人養老的健康環境及配套軟性服務,在日常護理、臨終關懷的基礎上,更多關注養生康復,為老年人提供積極健康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