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奶奶感覺到蘇蘇不對勁,是從一次荒謬的半夜去上學經歷開始的。
蘇蘇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才上高一的蘇蘇是個懂事的孩子,把早起的鬧鈴調到六點。
鬧鈴一響,她就準時起床,然后洗漱完去學校,從來不用爺爺奶奶操心。
那天早上鬧鈴把她鬧起來的時候,她因為舍不得早春的熱被窩,還仔細的對了一下手表,確定沒錯才一骨碌爬起來。
蘇蘇將奶奶昨天買好的大肉包放進微波爐,沖進衛生間洗臉刷牙。
弄完嚼著包子出了門,朝學校走去。
月色朦朧,影影綽綽地照著地面,鄉村水泥馬路像一根白色的帶子,慵懶的伸向遠方。
山村似乎還在沉睡,路上不見一個人影。蘇蘇一心惦記著早自習,急匆匆往四里外的學校趕。
緊趕慢趕,遠遠看到校門大開,好多同學往里面走。蘇蘇加快了腳步,想追上同學們一起走。
走到校門口,淡淡的月色下,校門緊閉,一把大鎖冷冷相望,周圍空無一人,哪有什么同學?靜得只聽見她自己的心跳聲和喘息聲。
蘇蘇靠在校門邊等著開門,掏出手機開始聽英語單詞。
把半個學期所學的內容來來回回聽了好幾遍,校門還是沒有打開。蘇蘇有些不耐煩,不想再等了,抬手看了一下表,天!長針指向六,短針在二和三之間!
蘇蘇使勁揉了揉眼睛,又打開手機,仔細對照,真是兩點半!
怎么回事?明明鬧鐘響了才起床的呀,自己也仔細看過時間了呀,怎么鬧了半天才兩點半呢?太不可思議了。
蘇蘇看看空曠安靜的校園,身體如蟲子爬過,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心念一動,急忙轉身往回跑。
山間有不知名的鳥兒不時聒噪幾聲,刺耳的聲音十分難聽。樹影重重,像無數怪獸張大嘴巴呼嘯而來,更添幾分詭異。
蘇蘇背脊發涼,心咚咚狂跳,跑得更快了。粗重的呼吸伴著腳步聲,在寂靜的夜里顯得那樣孤獨。
2
周圍的黑影似乎暗藏著危險,路旁不知什么動物被蘇蘇驚到,猛的竄到草叢中,嚇得蘇蘇撲通一跤跌倒在地,忍不住一聲尖叫。
叫聲在空曠安靜的夜色中暈開,顯得更加驚悚。
平時不長的路程,仿佛永遠也沒有盡頭。蘇蘇手腳并用爬起來,汗水把衣服浸濕,脖子上那條漂亮的絲巾讓人有了窒息的感覺。
她三下兩下扯下絲巾,胡亂塞進書包,朝家里狂奔。
風在耳邊呼呼而過,張牙舞爪的樹影快速后退,蘇蘇跌跌撞撞跑著,看到自家白色的瓷磚墻,她提著一口氣奔過去。
好不容易跑到家門口,蘇蘇帶著哭腔拍門大喊:“奶奶開門!奶奶快開門!”
睡夢中的爺爺奶奶聽到喊聲,一邊大聲答應蘇蘇,一邊慌慌張張起床來開門。
門一開,蘇蘇提著那口氣松馳下來,如面團一般軟綿綿撲倒在奶奶懷里,滿頭滿身全部汗透,臉色慘白牙床緊閉昏了過去。
爺爺奶奶連忙半扶半抱,費力把蘇蘇弄上床,奶奶摟著手腳冰涼的蘇蘇大哭起來。
倒是爺爺相對冷靜些,用力掐住蘇蘇的人中,才把她掐轉過來。
蘇蘇瞪著大眼睛,簌簌發抖驚恐萬狀,直往奶奶懷里鉆。奶奶心疼的撫著她的背說:“傻丫頭,沒事啦,我和你奶奶都在呢!”
“怎么半夜去學校?忘記調鬧鈴了嗎?”爺爺覺得奇怪,一向作息極有規律的孫女,今晚怎么了?他倒了杯熱水遞給蘇蘇:“告訴爺爺,看到什么了?怎么嚇成這樣?”
喝了幾口熱水,蘇蘇稍微平靜下來,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
爺爺奶奶對視一眼,笑著安慰蘇蘇:“哎呀,你肯定是壓力太大了,老擔心會遲到才會這樣。別多想,沒事啦,換了衣服再好好睡一覺吧,還不到四點呢,到時我們叫你,乖。”
蘇蘇點點頭,這又嚇又累一折騰,實在困了,于是換衣服睡去了。
爺爺奶奶再也睡不著,守著蘇蘇坐到天明。
3
上學事件過后,蘇蘇的狀態明顯不如以前了。以前活蹦亂跳愛說愛笑,現在整天悶聲不響;臉上的嬰兒肥也不見了,臉頰深陷,顴骨露了出來。
整個人以肉眼所見的速度消瘦下來,以前合身的衣服穿在身上,像支在木棍上,空空落落地飄蕩著。
正長身體的小丫頭,平時吃嘛嘛香。可現在一摸碗就皺眉頭,再好的飯菜也味同嚼蠟。
蘇蘇每天擺弄著她那條寶貝絲巾,白天戴身上晚上放床上,日夜不離身。
爺爺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是拜菩薩又是喊魂,情況并沒有好轉。
蘇蘇父母知道了也很擔心,天天打電話催爺爺奶奶帶蘇蘇去做檢查。
爺爺奶奶只好帶蘇蘇去醫院,一番檢查并沒有任何毛病,也只好作罷。
村里人見蘇蘇這種情況,也都覺得奇怪。有人勸蘇蘇爺爺奶奶,既然醫生說沒毛病,那就去信信神吧,好歹比干坐著強。
有人說去城郊求觀音殿的住持大師看看吧,據說那大師通陰陽會異術,厲害著呢。
正好村里有幾個想去的,大家約好一塊兒去。
病急亂投醫,蘇蘇爺爺奶奶無計可施,誰說聽誰的。急忙準備了供品,帶著蘇蘇和村里人一起去觀音殿。
4
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蘇蘇圍著她那條寶貝絲巾,走在人群中。
出村口有一條河,過河時蘇蘇走在中間,前前后后都有人。
走在后面的爺爺親眼看到她拿著書包擋住眼睛,不知怎么搞的,從寬闊的橋面上跌下河去。
那條美麗的絲巾高高飄起,旗幟般迎風招展,伴著蘇蘇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跌入水中,濺起一朵巨大的水花。
蘇蘇掉下河,直接沒入水中不見蹤影,水面上獨留圈圈漣漪,向周邊散去。
奶奶嚇得癱坐在橋上,“啊啊”哭叫著說不出話來。爺爺趴在橋面上,身體發抖聲音發顫,喊叫著“蘇蘇,蘇蘇!”
有識水性的一個猛子扎下去,在水中亂竄亂摸尋找。其他人喊叫的,沿河奔走的,勸慰爺爺奶奶的,亂作一團。
河里的人在水中沉浮著,以蘇蘇落水位置為中心,地毯式搜了一遍,依然沒有結果。
眾人的心揪起來了,盯著水面期望奇跡出現。爺爺奶奶全身發軟,渾濁的淚水順著臉上的溝溝壑壑流淌下來,吧嗒吧嗒砸在橋面上。
正在大家絕望之際,蘇蘇突然從相隔好幾十來的上游沖出水面,雙手亂抓亂舞,一會下沉一會兒上浮。
那條絲巾像一尾彩色的魚,在水中泛起五彩的浪花。
水里的村民趕緊游過去,蘇蘇力氣大得驚人,左沖右突掙扎著。河岸上有人遞過長長的竹竿。幾個村民合力抱住蘇蘇,才在竹竿的牽引下上了岸。
渾身濕漉漉的蘇蘇上得岸來,驚訝地問:“我怎么全身都濕了呀?你們怎么也濕了呀?”
爺爺奶奶連滾帶爬撲過來,摟著蘇蘇又哭又笑。寶貝孫女失而復得,二老對大伙兒打躬作揖千恩萬謝。
爺爺突然想起,問蘇蘇:“你的書包呢?掉河里了嗎?”
蘇蘇卻說書包在家里,她根本沒帶書包。
明明看到她拿著書包擋著眼睛掉下去的,結果居然沒帶書包!
而且,溺水者只會順流而下,怎么可能出現在上游?聯想蘇蘇的反常,爺爺更加肯定,蘇蘇真的是撞邪了。
于是帶蘇蘇回去換了衣服,敲了一小片三角生鐵,加了點米一起包著放在她貼身口袋里,繼續去觀音殿求神。
5
這一回,蘇蘇順利的跟著大伙兒過了橋,沒多久就到了觀音殿。
大殿里佛音聲聲香煙裊裊,沐浴在這梵音中,蘇蘇一掃之前的萎靡狀態,精神為之一振。
她跟著爺爺奶奶跪下來,三叩九拜跪拜菩薩。奇怪的是脖子上的絲巾無風自動,一直在微微顫抖。
拜完菩薩,爺爺奶奶帶蘇蘇去見住持。慈眉善目的住持一見蘇蘇,突然一聲大喝:你還要害人嗎?
爺爺奶奶和蘇蘇不明所以,面面相覷。只是蘇蘇脖子上的絲巾抖得更厲害了,幾乎自己要掉下來。
住持笑著對他們說別害怕,等我收了這怨孽,也就太平了。
正說著,那絲巾好像突然有了生命,蛇一般扭動著,朝窗外飛舞而去。
說時遲那時快,住持一揚手,只見金光一閃,砰的一聲,有硬物撞擊的聲音傳來,絲巾軟嗒嗒的掉在床前的地上,肉蟲似的扭成一團。
蘇蘇一家看得目瞪口呆,搞不清圍在脖子上的一條絲巾,怎么會突然變成了活物,能夠自己動起來。
住持端起茶杯,踱到窗前,喝了一口噴向絲巾。如細雨灑下,薄薄的絲巾頓時濕了。那絲巾縮水一般慢慢變窄,最后變成了一條大花蛇,吐著信子瞪著眼睛看著爺爺。
那眼神冷冷的,透著無盡的寒意,讓人心里發涼。
住持指著大花蛇問爺爺可認得?爺爺抹著一腦門的汗,囁嚅著說難道是它?
原來爺爺在干活時看到一條正在產卵的大花蛇,鄉下有“見蛇不打三分罪”的說法,爺爺不管三七二十一,揮起鋤頭將蛇打死,蛇卵也一只只敲碎,一起丟棄到河中。
大花蛇肚子里還有卵未產出,鼓著大肚子在水面飄浮,慢慢才沒入水中。
奶奶搞不明白,說那大花蛇明明打死了,怎么跟孫女兒的絲巾扯上關系了呢?
蘇蘇低下頭說:“奶奶,這絲巾不是我買的,是我在河邊撿到的。”
她說有一天放學,見河邊的石墩上有一條什么艷麗的東西在風中飄逸,好奇跑去一看,原來是條華麗的絲巾。
絲巾顏色艷麗,手感絲滑,如此高檔物品,想必是有人弄丟的。蘇蘇愛不釋手,見左右無人,按住嘭嘭直跳的小心臟,把它塞進書包帶了回去。
晚上偷偷拿出來圍在脖子上,一照鏡子,果然美艷動人,更舍不得退還出去了。于是騙奶奶說是自己買的,老人家自然相信,還夸好看呢。
誰知道一條絲巾會差點要了她的命呢?
住持對著大花蛇說:“冤有頭,債有主,你這樣欺負一個小姑娘,算什么本事?!”
一邊說一邊快速畫了個圈,把怒氣騰騰的大花蛇圈在里面。
又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你且他給你超度亡靈,輪回去吧。
大花蛇在圈里躁動不安,頭顱高高昂起,嗞嗞吐著紅信子,上竄下跳想逃出禁錮。
無奈只要一挨到圈兒,所挨之處立馬就會燃起火焰,嗶啵燃燒的火苗把它迅速嚇退。
試了幾次,每次都烈焰燃燃,它只好無奈的放棄,蜷縮成盤,頭也低了下來,眼神也不再凜冽如刀,一副作低伏小的樣子。
住持大師嘆了口氣,對嚇得面如金紙汗水淋漓的爺爺說:“既然你們找上我,我就當個中間人吧。你不僅害它喪命,連卵都不放過,確實有點過分了。”
“花蛇,你禍及無辜小女孩,也不應該啊。我作主讓他給你作法超度,你且放過他們,可以嗎?”
大花蛇瞪了爺爺一眼,又定定地看著住持。四目相對,大花蛇黯然垂下眼眸,晶瑩的淚滴滑落下來,無奈地點了點頭。
蘇蘇第一次見到蛇這種著名的冷血動物居然也會流淚,心中五味雜陳,也跟著哭了起來。
爺爺撲通跪在大花蛇跟前,虔誠地拜了三拜,懺悔自己的魯莽和殘忍,誠心誠意表示一定請人為花蛇和它的孩子們超度亡靈。一旁的奶奶也幫著不斷地求情。
住持大師伸手一劃,大花蛇身邊的圓圈不見了,她雙手合十對花蛇施了一禮,念著佛號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走吧。阿彌陀佛!”
大花蛇聽了一抖身子,游龍一樣飄然而去。
住持大師扶起爺爺:“萬事萬物都有靈,做人吶,千萬別逞一時之勇,萬事留一線,做任何事情都記得給自己留條后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