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19年IBM公布“智慧城市”概念及軟件解決方案,智慧城市逐步由概念走向落地。我國智慧時代開啟于2010年底,國家把發展物聯網寫入“十二五”規劃,拉開了智能化、智慧化的大幕。2013年1月,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創建工作會議公布了首批試點名單,標志著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全面啟動。2014年5月,住建部發布《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提出,到2020年,使50%以上的社區實現智慧社區標準化建設,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治理體系和智能化社會服務模式。
智慧社區概念與意義
什么是智慧社區?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與核心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概念中社區管理服務的一種新理念。智慧社區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社區主體提供安全、舒適、便利、智能的多功能生產、生活環境,從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慧化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新形態、新模式。
建設智慧社區意義重大。智慧社區建設具有見效快、惠民利民等突出特征及明顯優勢,有利于增強社區居民對智慧城市的感知度和認同度,為智慧城市建設增光添彩;有利于提高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綠色生態社區建設,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有利于擴大政務信息共享,促進社區治理現代化,推動服務型政府轉型,加快和諧社會建設;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社區服務體系。
但是目前我國智慧社區建設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我國社區建設普遍處于初級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統一規劃和集約的綜合服務平臺;應用單點布局,尚未形成規模;社區治理職能亟待完善,公共服務少且使用不便;社區信息惠民程度低,居民生活智能化不足;可持續運營和發展模式尚未形成。
智慧社區綜合解決方案
為此,我國正以“滿足物業、政府、居民和商家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領和切入點,以綜合信息數據服務平臺為核心和關鍵,以智能化應用為基礎和載體,構建社區生態圈,打造“硬件+軟件+平臺+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建設真正的智慧社區。其中,智慧社區綜合解決方案圍繞“三個一”的總體思路,即一套網絡、一個平臺、一張地圖,主要包括以下的子方案。
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案 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堅持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的原則和綠色發展理念,采用宏微結合、室內外協同一體化、立體式、多場景覆蓋方案,將信息基礎設施與樓宇、環境融為一體,滿足社區多樣化通信需求,打造智慧化服務新體驗,建設“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智慧社區。室外無線通信網絡:通過室外移動通信基站將無線信號全面覆蓋,保證社區擁有理想的無線網絡信號,有效改善室外通信網絡質量,擴大網絡容量,提高居民的感知體驗。
室內深度覆蓋:通過室內分布系統將移動基站的信號均勻分布在室內各個角落,保證室內區域擁有理想的信號覆蓋,有效補足覆蓋盲點,提高室內網絡質量,改善居民的網絡感知。
綜合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建設方案 數據信息服務需要平臺的支撐才能開展,既可新建平臺,也可基于現有平臺進行整合與改造。平臺主要包括以下5個層次。
感知層主要為掛載在基礎設施上的感知設備(包括安防監控、煙霧探測器、水電氣表、LED燈、通信微基站、充電樁等),負責接收前端各類信息,同時接收后臺指令對前端設備進行控制。
網絡層為感知層與數據層之間的紐帶,感知層所有的管理數據及業務應用數據均發送至數據層。
數據層負責接收來自應用層的請求,驗證并調用相應的業務邏輯處理數據,提供平臺接口將其他第三方相關系統接入。
應用層根據各個不同的應用單位分配不同的權限和賬號,通過應用層可以方便管理本單位的業務。
終端層也是用戶層,直接向用戶展示信息和數據,提供服務,包括PC、移動手機、移動端APP、自助機等。
綜合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建設至少應具有以下特點。
集約化:平臺建設或改造堅持統一集約化的基本原則,避免分散建設和重復投資帶來的資源浪費。
先進技術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Web VR、WebGIS、全息影像等技術在平臺中實現應用。
模塊化:平臺集約了多個功能模塊,可延展、有預留,主要模塊包括感知層、支撐層、數據層和應用層等相關功能。
展現多樣化:可以通過物業大屏幕、應用系統視圖、移動終端、APP、微信等展示,實現三維立體呈現。
智慧社區建設堅持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時更應致力于“同步運營”。基于綜合平臺,整合社區生態體系資源,打造一張社區生態地圖,提供社區智慧化生活新體驗。社區生態地圖由社區物業主導,社區居委協調,由有資質、有能力的智慧社區運營商牽頭,第三方商家積極參與,以小區為核心,打造500米核心圈,擴展到2000米生活圈,為社區居民提供全生態服務。
智慧社區應用APP是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生態圈地圖的移動載體,是開放式、一站式、移動化、分權限管理的平臺運營應用,主要面向物業、居委、商家和居民等社區主體,提供包括社區資訊(如社區公告、政務、商家等信息發布)、網上繳費、智能門禁、智能監控、物業服務、辦事指南、移動商城、跳蚤市場和社交等功能模塊。
智慧社區運營模式探討
當前,智慧社區建設進程緩慢,原因之一是運營模式不清晰。智慧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運營模式應通過整體生態體系實現。正所謂“始于生態,成于生態,榮于生態”。
物業主導模式 平臺的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及依托平臺開展的相關服務均由物業主導和負責。在該模式下,物業負責投資建設,單獨運營,與物流、商貿、家政服務、IT技術、醫療衛生和金融等單位溝通合作,引入平臺。企業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金,提供平臺或技術支撐服務。
優勢:物業對社區主體需求的把握比較準確和及時,與社區相關企業的溝通協調比較順暢和有效。
劣勢:平臺規劃、建設對技術和資金要求較高,物業的運營和維護經驗相對缺乏。
企業主導模式 平臺的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及依托平臺開展的相關服務均由企業完全負責。該模式下,企業基于政府、物業的支持,負責與物流、商貿、家政服務、IT技術企業、醫療衛生和金融等單位溝通合作,引入平臺,利用自身技術和資金,開展日常運營、維護及相關服務。
優勢:企業自主運營,可實現市場化運作,運營管理比較靈活,依據應用需求及時調整和改善平臺的服務水平。
劣勢:企業行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運營初期企業壓力較大,對企業的融資能力要求比較高。
政府主導模式 平臺的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及依托平臺開展的相關服務均由政府負責。在該模式下,政府負責規劃及出資建設,吸引物流、商貿、家政服務、IT技術、醫療衛生和金融等單位進入平臺;同時,開展平臺日常運營、維護及相關服務,使平臺具有權威性、高協調性等特點。
優勢:政府主導力量強大,溝通協調比較便利;易于獲取政府資源及其他合作資源;易于同政府部門之間實現順暢的協作。
劣勢:建設成本高、運營費用高、需要政府長期投入,服務效率和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企業與物業聯合運營模式 平臺的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及依托平臺開展的相關服務由企業主導、與物業協同合作運營。在該模式下,綜合了物業主導和企業主導模式的特點,由企業與物業進行戰略合作。物業主要負責與社區居委、企業溝通協調;企業負責提供技術、資金及其他支持。雙方共同規劃和建設,由企業負責后期運營和維護。
優勢:物業具有天然的優勢,負責溝通協調和吸引其他企業進入平臺,監督日常的運營和維護;企業作為投資、運營和維護的主體,具有豐富的運營和維護經驗,利用自身的技術和服務優勢,與物業和其他相關企業合作,保障合作共贏。
企業與政府聯合運營模式 平臺的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及依托平臺開展的相關服務由企業主導、與政府合作運營。在該模式下,綜合了政府主導和企業主導模式的特點,由政府和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技術引導和溝通協調;企業負責提供技術、資金及其他支持。雙方共同規劃、投資和建設,由企業負責后期運營和維護。
優勢: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提供軟環境,協調和吸引其他企業進入平臺,監督日常的運營和維護,起到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企業作為運營主體,具有豐富的運營和維護經驗,與其他相關企業合作,保障合作共贏。
委托第三方運營模式 平臺的運營、維護及依托平臺開展的相關服務全部或部分外包給第三方企業。在該模式下,平臺的日常運營、維護及與物流、商貿、家政服務、IT技術、醫療衛生和金融等單位的溝通合作、引入平臺均由企業負責,這與企業主導模式相似。
優勢:可減少運營初期的投資,資金壓力相對較小;彌補投資方在平臺運營和維護方面經驗的不足,提高專業化能力和水平。
劣勢:平臺創造的收入將與第三方共享,降低了投資方的利潤;內部數據信息將對第三方有條件地開放。
智慧社區建設是積極響應國家致力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十九大提出“美麗中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必然趨勢。智慧社區產品及技術日趨成熟、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支持、物業管理及商家的實際需求等都推動著智慧社區的建設和發展。商業模式無限擴展,將催生出萬億級的市場規模,智慧社區具有無窮的發展潛力,價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