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我們家從學孔鎮林河村搬遷到蒼龍街道鳳凰小區已經一年零兩個月了。這些日子,一家五口雖然離開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故土,但在新的環境中,不僅很快的就適應了這里的生活,而且政府還幫助找到了新的就業崗位,真是既安了居又樂了業,全家打心眼的感謝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好政策!”移民搬遷戶夏長芝見到記者采訪時激動不已。
2017年,仁懷市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針對一些長期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的農戶生存與發展都十分艱難的實際,分別在該市建立幾個易地扶貧安置點,將貧困群眾搬遷到生存和發展環境都比較好的地方,蒼龍街道鳳凰小區就是其中的一個安置點。
據了解,這個安置點的易地移民搬遷戶來自該市的18個鄉鎮,725戶3039人。如何讓這批特殊群體在特殊的環境里盡快適應新的生活,適應新的發展,蒼龍街道將脫貧攻堅易地移民后的幫扶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抓緊抓實。同時,著力創新安置點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模式,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的目標。
“蒼龍街道鳳凰小區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能夠成為一大亮點,關鍵在于街道黨工委緊緊圍繞保障、改善民生后續發展,著力構建黨建引領、群團推進;文化氛圍去標簽化、市民服務均等化、移民特需個性化;抓培訓促民強、抓服務促民生、抓產業促民富、抓治理促民安的‘一領三化四抓四促’小區公共服務新模式。同時,在精準對接、精準幫扶、精準服務、精準發展上下功夫。”黨工委書記曹偉說。
堅持黨建引領、群團推進、站點主抓、社會主幫、群眾參與,不斷夯實基層基礎。780戶3039人一入住,街道黨工委根據該小區現有黨員27人、群眾移民黨員24人的情況,立即成立了龍井社區鳳凰小區黨支部,設置黨建辦公室,新時代市民講習所,同時將職工之建、婦女之家和黨員活動室融合打造成為黨群之家,并配套了衛生服務站、居家養老服務站、四點半樂園和綜治工作站等公共服務陣地。
小區志愿者服務站聯合仁懷市婦聯、仁懷志愿者協會、仁懷義工、仁懷保安公司、爽凈公司等志愿團隊,集中了80名志愿者開展家政志愿服務活動。
以樓棟為單元,推薦選舉各樓棟的樓長,形成了社區(小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和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小區物業和居民參與的“五位一體”管理服務模式,實現了小區共建共管共享。
“這些易地扶貧搬遷戶剛入駐鳳凰小區安置點,當有人問起他們是哪里的人時,大多數都會說我是某某鄉鎮的。然而,一年之后,只要再問起時,便改口說我們是鳳凰小區的。這一細微變化說明他們已經開始融入到了新環境了。”龍井社區主任張貴琴說。
如何讓安置點做到文化氛圍去標簽化、市民氛圍均等化、移民特需個性化?蒼龍街道對于鳳凰小區注重營造文化氛圍的正面引導,不簡單強化“貧困”、“移民”等標簽。
為使小區群眾逐步市民化、普通化,最終全面融入城市生活,社區干部不斷給予他們積極向上的心里暗示,以居住在鳳凰小區為榮。
在市民服務均等化方面,社區為了讓移民群眾平等享有市民權利,在小區內成立了“鳳凰之家”,配套完善了居家養老服務站、四點半樂園、閱覽室、棋牌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圖書室等社區服務功能。
與此同時,社區還將供水、供電、通訊、廣播電視、燃氣管道、公共交通等均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建設和配置。
780戶移民入駐鳳凰小區以來,構成了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在移民特需個性化方面,如何讓移民群眾的特殊困難得到靶向解決,社區及時在小區配套建設了衛生服務站,向移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開辟了就業服務窗口,同時還設置了情緒疏導室(聊天室),由醫生和義工開展心里疏導。
“街道辦和社區的干部對我們這些移民群眾考慮得太周到了,我們需要什么服務真是應有盡有。一次我領了一個數字電視的機頂盒,在回家的途中不小心搞丟了,小區黨支部的張書記知道后,就馬上聯系廣電網絡公司,重新給我購買了一個,還親自送上門來,當時我激動得不得了。這個事情我一直記在心里,永遠都忘記不了。”移民搬遷戶祝先平老人說。
如何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的目標,蒼龍街道出臺抓培訓,促民強;抓服務,促民生;抓產業,促民富;抓治理,促民安的“四抓四促”舉措,讓3039位移民群眾既安居又樂業。
于此,鳳凰小區配套建設了新時代市民講習所和市民培訓學院,建成100人的培訓場所1個、30人的培訓場所2個,扎實開展創業就業、市民習慣養成、易地扶貧政策等培訓,截至目前,已經組織培訓20多次,1000多人參與培訓。其中的家政服務、電工、廚師等專業受到移民群眾的歡迎。夏長芝麻通過參加編制培訓后,自己接貨到家里加工,然后交給編制廠,每一個月都一定的收入。
蒼龍街道堅持“群眾自愿、無縫對接”的原則,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重點解決好“三就”和“三保”以及戶籍管理等基礎性工作;堅持“搬入為主、搬出為輔”的原則,建立搬遷對象“1+1”的責任體系,重點解決好生產、生活和穩定脫貧的問題;堅持“以站為家、便民利民”的原則,建立綜合服務站的各類管理制度,方便群眾按章辦事,提高工作效率。
據了解,鳳凰小區已經成功引進貴州欣榮服飾有限公司、中國酒都農創孵化園等10余個產業項目,可解決400人就業。目前,已經解決了100多人就業。同時,市人社局還聯合爽凈公司、保安公司等60余慶家企業,按照“產業+”的要求,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開展春風行動現場招聘會一次,解決52人就業。
“蒼龍街道堅持標準化、網格化、數據化,著力構建定網格、定人員、定責任、定機制的‘四定’社會治理模式。并將人防、物防、技防有機整合,共建、共管、共享,打造平安示范小區。”曹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