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綠地和停車場用地如何分配?老人小孩的活動場地該如何滿足?這些原本需由專業規劃人員制定的方案,正在吸納更多的老街坊們共同參與。13日,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規劃編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召開2018~2019年度老舊社區“微改造”項目推進暨優秀方案評選會,青翠苑等10個社區攜社區規劃師參與的改造方案亮相。
2017年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武昌區政府,以武昌區為試點,開展了戈甲營社區、華錦社區等社區的規劃試點工作。試點探索出了規劃部門、區政府、街道、社區、居民、規劃精英等多群體共同協商決策的規劃方法,將規劃設計、建設實施和社會治理無縫對接。
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去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又聯合各個中心城區政府,結合社區改造需求,甄選了青翠苑、通達、彭路、伏虎山、黎明、勸業場榮泰、向陽、幸樂、妙三、循禮這10個各具特色的老舊社區,并從武漢設計聯盟中優選了富有情懷的優秀規劃設計團隊,組織社區和設計團隊進行“相親”配對,首次進行全市范圍內的,以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為主要方式的社區“微改造”。
老舊社區“微改造”項目推進會上,各規劃團隊吸納居民意見的參與方式也各有特色。江漢大學團隊充分征集黎明社區居民意愿,以保證生命安全為本、提升生活質量為綱、營造文化氣息為魂,通過疏通消防通道、構建慢行綠道、優化公共空間等措施顯質提優;武漢市規劃設計公司通過大量實地調查了解到青山通達社區街坊們的心理需求,努力找回居民們懷念的大院記憶;武漢大學團隊在為循禮社區制定方案時,吸納社區規劃師的意見,保障出行和停車空間的同時,滿足居民的綠化需求。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的城市規劃,多由規劃專業人員做好設計后,再來邀請市民提出意見。我們開展社區規劃伊始,就確定了多方主體參與,打造共同規劃的基調,不僅僅是設計師,藝術家、大學生、街道、居委會、業主、居民等都參與進來,大家共同規劃共同決策。在邀請居民擔任規劃師后,大家也切身感受到規劃是大家的事,甚至在社區里種一棵樹、開一扇門都要多方協調,而居民充分討論后的規劃,能充分體現居民的參與感,也更利于規劃實施。
據悉,當日武漢大學團隊參與的循禮社區斬獲最佳方案獎。10個社區最終規劃方案出爐后,將陸續進入實施階段。(長江日報融媒體 記者王亞欣 見習記者胡維佳 通訊員向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