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這是我國第一份以“都市圈”為主題的中央文件,標志著都市圈時代正式來臨。
當前,中國有上海、北京、廣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個20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慶、青島、廈漳泉等14個1000萬-2000萬人大都市圈。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以全國6.7%的土地集聚約33%的常住人口,創造約54%的GDP,多數都市圈人口處于持續流入。
我們在2019年4月《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研究報告中指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群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2019年發展潛力百強城市中有96個位于19大城市群,有54個位于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本文進一步對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進行分類,并對十大最具發展潛力的都市圈逐次分析。與城市發展潛力排名類似,都市圈排名并非終極定論,而是根據當前情況反映一段時間內的趨勢,排名可能動態變化。
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確立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并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但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群發展尚不成熟,培育都市圈是從城鎮化到城市群的中間階段。例如,廣東將珠三角城市群劃分為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個都市圈推動珠三角一體化進程。都市圈建設以同城化為方向,打造1小時通勤圈,圈內中小城市受益。都市圈將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政策協同。
人口和產業將繼續向大都市圈集聚。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是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發達國家人口遷移一般經歷兩階段:從城鎮化到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美日韓等發達經濟體大都市圈均吸引人口持續流入,直到經濟-人口比值降至1附近并維持動態平衡。中國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未來大都市圈人口占比仍將繼續提升。中國24個人口1000萬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總體上持續流入,經濟-人口比值2018年仍高達1.55,預示仍將繼續吸引人口流入。
2019年上海、北京、深莞惠、廣佛肇都市圈發展潛力居前,之后則是蘇錫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慶、武漢、長株潭等都市圈。深莞惠、廣佛肇近年人口增長領跑全國,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高達61、60萬,杭州、重慶、長株潭、上海、鄭州、西安、武漢、成都等都市圈亦大幅增長,除上海大都市圈外均主要由中心城市貢獻。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北京都市圈經濟規模居前、產業創新實力領先。上海都市圈以8.8萬億元GDP一騎絕塵;上海、北京、深莞惠都市圈產業創新占據絕對優勢,A+H股上市公司數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合計分別占全國38%、37%。
大都市圈分類:發達型優化功能布局,崛起型加強一體化建設,起步型增強經濟實力。根據都市圈的經濟產業實力以及圈內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將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分為發達型、崛起型、起步型三類。發達型都市圈整體經濟水平領先,且中心城市與部分周邊城市差距開始明顯縮小。崛起型都市圈整體經濟實力較強,但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發展帶動尚不足。起步型都市圈整體經濟實力不夠強,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經濟聯系較弱。上海、深莞惠、廣佛肇、蘇錫常、南京、杭州等6個大都市圈為發達型,北京、天津、成都、長株潭、重慶等15個大都市圈為崛起型,哈爾濱、南昌、長吉等3個都市圈為起步型。
No.1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1)上海大都市圈2018年GDP達9.1萬億元高于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發在滬,生產在外”的思路進行產業優化布局。2)從“一核五圈四帶”到上海大都市圈,是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把蘇錫常、寧波都市圈的大半區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興、湖州均收入囊中。3)上海大都市圈積極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構建“干線+城際+市域+城軌”多層次軌道交通,為一體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礎。
No.2北京都市圈:從單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縣有望劃歸北京?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從攤大餅式單中心輻射向緊密集約型多組團格局轉變。北京都市圈可大致劃分為梯度輻射的三個圈層:一是中心城六區,二是城市副中心及城市發展新區多個新城,三是生態涵養區及北京以東、以南的環京地區。2)北京市域內集聚以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但職住平衡問題在全國最為突出。3)環京地區承接產業不足、通勤效率低下需補短板。廊坊北三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四統一”統籌發展,劃歸北京傳言不絕于耳。
No.3深莞惠都市圈: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經濟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并東莞?1)深莞惠都市圈人口和經濟高速增長,“前店后廠”產業梯次轉移,是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2)深莞惠經濟圈(3+2)機制推動深莞惠一體化發展,“飛地經濟”和軌道交通一體化提升深圳輻射帶動能力。3)深圳是經濟人口大市、土地面積小市,全市面積僅1997平方公里,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的1/8、1/3、1/4,通過行政區劃調整解決發展空間不足的可能性長期存在,但受制于廣東省發展大局。
No.4廣佛肇都市圈:大灣區現代制造業中心,廣佛同城。1)廣佛兩市經濟總量比肩深莞,分別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創新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肇慶承接廣佛產業轉移。2)從廣佛同城到廣佛肇經濟圈,肇慶與廣佛一體化還需時日。肇慶2018年GDP2202億元,是廣州的1/10;人均GDP僅為廣州的35%、佛山的42%。3)廣佛同城已基本實現,生活成本與產業轉移催生大量跨城通勤需求。2018年7月廣佛肇清四市跨城職住人數高達74.41萬,其中廣佛跨城占四市跨城總規模的60.6%。
No.5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皖東城市受益。1)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南京引領產業鏈從高到低三級梯隊。南京2018年GDP1.3萬億元;揚州、鎮江、淮安、蕪湖均在3000-6000億元之間,打造先進制造業中心;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2000億元以下,主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2)南京都市圈為我國第一個規劃的跨省都市圈,安徽東部城市受益于與南京同城化發展。南京與都市圈中安徽4市的距離均比安徽省會合肥更近。3)南京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前瞻性布局,與公路、機場、港口群共同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區。
No.6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國,成都人口經濟集聚度高,周邊地區城鎮化率較低、空間大。1)成都尚處于做大做強吸聚周邊資源階段,人口經濟集聚度高。成都2018年常住人口占都市圈5市的61%,2018年GDP占75%,A+H股上市公司數、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占94%、93%。2)成都周邊4市城鎮化率較低、城鎮化空間大,未來有望與成都同城化發展。德陽、眉山、資陽、雅安2017年城鎮化率均在41%-51%之間,遠低于全國平均58.5%,都市圈人口城鎮化潛力較大。3)成都與周邊城市高鐵半小時至1小時通達,未來有望形成城際鐵路環線,但當前交通連通性仍有待提升。
No.7杭州都市圈:民營經濟天堂,互聯網經濟高地,西進擴大腹地。1)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紹四市民營經濟發達,互聯網經濟領先,新成員衢州、黃山有望承接相關產業。2)杭州都市圈東面發展空間不足,西進擴大經濟腹地。面對上海大都市圈的擠壓和南京都市圈的競爭,杭州都市圈選擇西進,衢州、黃山正式“入圈”,宣城、上饒和景德鎮亦是候選城市,其中宣城已被南京都市圈囊括。3)杭嘉湖紹四市已實現“半小時高鐵圈”和“1小時交通圈”,高鐵將助力衢州、黃山融入都市圈。
No.8重慶都市圈:內陸開放高地,新區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區,產業同質化、創新不足。1)重慶都市圈以重慶市35%的面積集聚65%的人口,創造72%的GDP,主城區與城市發展新區人口產業集聚能力均較強。城市發展新區2011-2017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9%,與主城區的2.1%接近。2)重慶都市圈是內陸開放高地,產業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是短板。重慶與成都、重慶高端發展平臺體系內部都存在同質化競爭。3)重慶都市圈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水平亟待提升。市域鐵路目前遠不能滿足主城區與外圍通勤需求。
No.9武漢都市圈:“圈子”縮小更務實,產業鏈向外延伸。1)從半徑150公里的“1+8”武漢城市圈到半徑80公里的武漢大都市區,范圍更小的都市圈規劃更具可操作性。2)武漢產業鏈沿武鄂黃黃、武咸、武仙、漢孝等發展廊道向周邊城市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布局和產業體系。3)高鐵、鄂州機場建設加強水陸空交通樞紐,城際鐵路網將串聯武漢都市圈。
No.10長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區相鄰,“半小時交通圈”融合發展。1)長株潭三市產業互補性強,產業協同勢頭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之一。三市聯合擁有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政策平臺。2)長株潭三市城區最遠不過40多公里,一體化存在地理便利,合并呼聲從未斷絕。近年長株潭合并申請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流傳較廣,但實現可能性極小。3)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大串聯,共同構成長株潭都市圈“半小時交通圈”。
風險提示:公開統計數據存在一定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