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涵東街道舉行城市“家黨建”聯席成員單位黨員進社區啟動儀式,全面啟動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優勢、服務優勢,通過開放融合、多方聯動、共建共享共治,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服務群眾“一家親”。機關黨員紛紛“進社區、亮身份、作表率、樹形象”,積極履行為社區服務的莊嚴承諾。僅“七一”期間,就有24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221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
一名黨員一顆星,一個支部一面旗,工作單位當骨干,社區服務做模范。
近年來,涵江區涵東街道黨工委主動適應城市化發展新形勢,按照“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原則,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設城市“家黨建”工作模式,通過結對等多種方式開展多樣化的服務活動,把黨員的“根”深深地扎在群眾中,讓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活”起來,推動街道社區、住宅小區、駐區單位、新興領域等黨組織融入城市大家庭,全面夯實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為宜居港城、美麗涵江作貢獻。
在職黨員鄭重簽字,許下積極為社區服務的莊嚴承諾。
注重約束激勵增活力
一個城市是否宜居,除了看優美的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外,和諧的城市氛圍也必不可少。涵東街道是涵江的核心區域和形象窗口,下轄10個社區。一直以來,街道黨工委堅持以民生為重,從利長遠的事入手,主動應對城市化發展新形勢,全力構建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格局,不斷強化城市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和服務功能。
涵東街道黨工委與涵江區司法局、民政局、機關黨工委、食藥監局、莆田第六中學、移動公司涵江分公司、建設銀行涵江支行等多個駐區單位黨組織,組成涵東街道城市“家黨建”聯席會,統籌抓好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職責,促進區域內組織聯建、資源聯用、黨員聯管、服務聯手、發展聯促。
街道建立了城市“家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召開一次,集中學習傳達上級黨組織有關部署要求,研究討論黨建工作,對街道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作出決議。對街道社區發生的重大問題以及事關公共利益和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務,建立重大事項協商議事制度,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提出建設性意見。
組織駐區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是黨員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一個有效途徑和重要措施。涵東街道建立了雙向互動制度,駐區單位黨員到社區報到,定期與社區黨組織聯系溝通、緊密配合,讓在職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以普通黨員身份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推動黨員干部深入社區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去“官氣”、接“地氣”、增“底氣”,以實際行動樹立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確保區域化黨建工作運行規范、運轉高效。
建立網格聯動聯處聯解機制和共駐共建制度,采取“社區吹哨部門集合”的方式,共同解決“小馬拉大車”的難題,進一步整合街道社區和駐區單位黨組織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社會資源,共同開展各類活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圍。
涵東街道還建立述職評議制度,年終組織大工委、大黨委委員進行述職評議,并結合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的考核情況,對在職黨員進行綜合評價,對不稱職的黨員及時調整。
涵東街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以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為契機,各共建單位和社區黨組織打破行政隸屬壁壘,破除各自為政障礙,拆除相互封閉藩籬,在街道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下,以點帶面,從線到面,逐步形成共駐共建、共享共治的黨建新格局,共商區域發展,共抓基層黨建,共育先進文化,共同服務群眾,共建美麗家園。
涵江醫院黨委經常組織專家進社區義診。
聯系服務群眾更貼心
“生活上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就及時聯系我。”“這是我們法治服務熱線,遇到問題,我們會全力解決,提供專業服務。”……這些樸實的話語都是涵東街道在職黨員進社區為民服務的句句關愛。在職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高為民服務的意識和本領,真正讓社區居民感受到黨的關愛,同時也為黨組織建設增添活力。
7月初,涵東街道舉行城市“家黨建”聯席成員單位黨員進社區啟動儀式,全面啟動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優勢、服務優勢,通過開放融合、多方聯動、共建共享共治,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服務群眾“一家親”。機關黨員紛紛在“進社區、亮身份、作表率、樹形象”的紅色橫幅上鄭重簽字,許下積極為社區服務的莊嚴承諾。
日前,涵江醫院黨委組織心血管內科、呼吸科、婦產科、兒科醫生,到頂鋪社區開展義診主題黨日活動。義診現場,醫生給社區兒童做體檢,與社區孕媽分享無痛分娩技術,為社區老人測血糖、量血壓,并贈送藥品、派發健康知識等相關宣傳資料,受到社區居民的熱烈歡迎。居民盧曉琳帶著2歲的兒子來到現場。她說:“涵江醫院請專家到社區來,省去了排隊掛號的時間,在家門口就把病看了,真好!”
該醫院帶隊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7年起,醫院和頂鋪社區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凝聚醫院和社區黨建工作力量,通過廣泛開展“親民、為民、利民、助民”的醫療健康主題實踐活動,促進社區建設協調發展。\
在鋪尾社區,一對上下樓的鄰居因洗手間漏水由誰來修的問題爭吵了三四年。樓下住戶洗手間天花板漏水影響日常生活,要求樓上住戶做防水修補,兩家人經常鬧矛盾,社區干部多番調解也無果。涵江區人民檢察院得知此事后,選派黨員干部為社區干部講解“相鄰權”相關法律知識,通過“人情+法理”的方式,最終達成協議。一場持續三四年的鄰里糾紛得到了化解。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僅“七一”期間,就有24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221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他們帶著責任、帶著任務、帶著感情,走進社區、走進群眾,亮身份、展才干、樹形象,通過與社區居民面對面、心貼心地結對子、交朋友,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好事。正是因為心中有信仰,眼里有真情,腳下才有力量。
共建共聯共享顯成效
一個個默默奉獻的身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走訪,讓社區居民收獲滿滿的幸福感。居民笑了,在職黨員也樂了。年輕黨員通過進社區為民服務而鍛煉成長,化壓力為動力,化被動為主動。“街道社區搭建了平臺,我們就要切實擔起責任,為社區發展作貢獻。”在職黨員陳楠奇表示,未報到之前,有事不好管,有勁使不上。平臺搭建后,居民有困難會主動找他幫忙。他在幫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不斷學習成長,一舉幾得。
街道社區成了在職黨員鍛煉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大舞臺”。涵江區人民檢察院年輕干部劉曉亮,剛從校門進機關,對基層民情民意并不了解。近段時間,他通過進社區與群眾接觸多了,一來二去便被社區居民所熟識認可,已逐漸摸索出一套做群眾工作的方法,業務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1+1>2。涵東街道黨工委與城市“家黨建”共建單位通過共同舉辦黨建工作培訓會,探討新時期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做到管理同心、發展齊心、幸福貼心、睦鄰暖心,實現區域黨建資源的共建共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