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橋頭堡如何精準對接上海——嘉興:答好“垃圾革命”必答題》一文。文中點贊南湖街道百盛小區垃圾分類評比榜、天風閣小區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機破解垃圾分類“最后一米”特色做法。原文如下:
百盛花園小區
一張榜單
讓制度體系“強”起來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一樁”,卻是一道大考題。垃圾分類能否成功,需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
在嘉興市南湖區百盛花園小區,家住6幢2單元的孫浩小朋友,一走出電梯就看到張貼在樓道口的《垃圾分類評比情況表》又“發榜”了。“這個月我家只有一顆星,下個月我們爭取拿兩顆。”他認真地對記者說。
作為生活垃圾分類市級示范小區,從去年開始,百盛花園小區就全面展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為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推出“星”情表評比制度。每個月,由來自物業公司的勸導員和街道、社區的督導員,根據居民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打分??此撇黄鹧鄣囊粌深w“小星星”,卻“挑動”居民神經。
“從鄰避效應到‘鄰比’效應,考驗的是管理者的智慧。”嘉興市垃圾分類辦副主任吳秀泉說,垃圾分類不能靠“搞運動”,制度設計要到位,監督管理也要到位。
在嘉興,這樣的評比不只在戶與戶、樓道與樓道之間進行。去年以來,嘉興首先在市本級居民小區開展源頭分類“紅黑榜”評比并張榜公布。“大家雖然是一樣的小區,但如果被評到‘黑榜’,感覺小區品質和檔次一下就降低了。”百盛花園小區負責人說。
天風閣小區
城市小區,各顯神通。不少小區爭做垃圾分類“先鋒官”,各種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垃圾分類方法應運而生。
走進南湖區南湖街道天風閣小區,一臺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臺機器占地10多平方米,它就像一個“大胃王”,能把廚房里的垃圾“吃”掉。
經測算,這臺機器每天能處理約200公斤有機垃圾,24小時內的垃圾減量率可以達到95%以上,一臺機器可以服務五六百戶居民。
這是破解垃圾分類“最后一米”的探索。在嘉興,越來越多的居民小區試點源頭減量,廚余垃圾減量率達到70%至95%。全市9個縣(市、區)已有9個小區開展廚余垃圾就地減量試點工作,像天風閣小區的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機,現在整個嘉興有3臺,今年計劃引入2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