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土街道江南新村居民李政稼的志愿者之路,已走過10個年頭。如今她又積極投身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中,身為垃圾分類志愿者,上門宣傳、庫房值守、引導投放......她是一項不落、件件上心。
67歲的李政稼雖脊椎受到嚴重損傷,落下先天殘疾,但個頭不高的她,駝著背走起路來卻是相當利索。
“嗅覺不靈敏是我的優勢”
垃圾分類志愿者需要與垃圾“打交道”,不僅要做好分類宣傳,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還要在垃圾庫房旁值守,引導居民正確做好垃圾分類,可以說垃圾分類志愿者的工作是志愿服務中最有“味道”的。
自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以來,江南新村對小區三個大門處的垃圾分類設施進行了完善,并安排志愿者輪流值守,確保源頭分類率。江南居委會考慮到李政稼的身體情況,就安排她每天上午在小區西門的垃圾庫房旁值守。自化身為“庫長”以來,李政稼風雨無阻,從未缺席過一天。有一次,她的弟弟特意一早來看望她,她仍堅持先去垃圾庫房。
也有人勸李政稼,“垃圾分類志愿者工作這么辛苦,整天對著這些臭哄哄的垃圾,你還不如在家好好休息。”“嗅覺不靈敏就是我的優勢了,我不怕臭。”李政稼笑著回應。
“聽聲音、聞氣味”
李政稼通過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還總結了一套辨別錯投垃圾的小妙招——“聽聲音、聞氣味”。“聽聲音”指一般濕垃圾比較重,投進桶里聽到的都是“砰”的一聲,反之扔到桶里聲音較輕的就是干垃圾;“聞氣味”指如果垃圾分類投放正確,那么干垃圾桶里基本不會散發臭味,即便是濕垃圾桶,因為會被定時收運,所以也不會有難聞的味道。反之,如果是分類不到位,混投亂投的,那么垃圾桶不到半天就會產生刺鼻的氣味。
今年李政稼還經歷了一次“過期豬肉”事件。小區西門對面有不少商販,為了方便省事,他們會將垃圾偷偷投放到李政稼負責的小區垃圾庫房。一日清早,李政稼看到對面某店員工將一包黑色垃圾袋包裹的垃圾扔在干垃圾桶中,傳來很響的一聲“砰”,發覺不對,便立刻走到庫房旁打開垃圾桶想將這包垃圾拿出來,“翻開蓋子就聞到強烈的腐臭味,我都受不了,而且這包垃圾很重,還有些拿不動,打開一看竟然是過期豬肉。”李政稼說。居委會得知此事后,會同相關執法部門上門與商鋪經營人面對面溝通,還為他們上了一課:過期豬肉既不屬于干垃圾,也不屬于濕垃圾,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如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逐漸增強,分類投放的精準率越來越高,這讓李政稼的志愿工作更得心應手,“謝謝你們的配合。”這是李政稼對居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居委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李政稼從小生活在江南新村,她這一輩子都沒離開過斜土街道。由于李政稼是一名孤老,所以閑暇之余就經常往居委走動,對小區的情感自然不言而喻,回憶起街道與居委會對她的幫助,她總是說不管年輕時還是現在到了晚年,街道和居委總是在照顧她。李政稼將這些幫助牢記于心,只要居委需要居民“出馬”,她都踴躍配合。
“現在趁我還健康,我就想多為江南新村做些事,居委就是我的第二個家。”李政稼說完又轉身忙碌起來……
美麗家園,從垃圾分類做起
美好生活,需全體居民參與
越來越多的斜土人加入到這一新時尚中
逐漸邁向“城市水岸 親鄰社區”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