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南岸區海棠溪街道舉辦了一場關于社區矯正人員情緒管理與調節的心理健康講座,本次講座由心海組織策劃,邀請到張玲老師作為主講人。整場活動社區矯正人員們積極參與,現場氛圍輕松活躍。
主講人張玲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生涯規劃師,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外聘心理老師,在企業及社區心理講座方面具有豐富的授課經驗。
此前心海通過與海棠溪街道工作人員溝通了解到,社區矯正人員會在每個月的25號到街道教室參加思想教育學習,因此活動開始前可以明顯感受到現場氛圍嚴肅。但張老師通過情緒小體驗熱身活動,將現場的氣氛調節到活潑、輕松、愉快的氛圍,擺脫掉往常嚴肅的甚至有些尷尬的氣氛。
講座中引用心理學上有趣的實驗——猴子實驗,告知在場的人員,情緒的重要性,我們要保持情緒健康,對不合理情緒要及時調整,保持一個健康的情緒觀念。
情緒是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需要我們正確的認識,情緒就像一個活動的鐘擺,平衡且變化。通過“踢貓效應”視頻,學員們認識到情緒也是具有傳染性的,沒有及時調節控制,就會傳染到身邊的人,甚至產生一些不好的行為,那么后果就不言而喻。
情緒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張老師將情緒ABC理論通過兩個簡單的例子呈現:
1:午后,你在陽光美好的公園長椅上曬太陽,你把手上的咖啡放在椅子上,你愜意的閉著眼,突然,一個男人正準備坐下時,將您的咖啡打翻,弄臟了您新買的大衣,您瞬間跳起。你此時的情緒?
2:午后,你在陽光美好的公園長椅上曬太陽,你把手上的咖啡放在椅子上,你愜意的閉著眼,突然,一個男人正準備坐下時,將您的咖啡打翻,弄臟了您新買的大衣,您瞬間跳起,正當發火時,你發現他是個盲人。你此時的情緒?
這個事件已經充分的告知我們,同樣的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 ),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和結果(Consequence),張老師說正因為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情緒,關鍵在于我們在對這個事件的觀察感受以及參照以往經驗形成的認知觀念(Belief)的不同,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參考相關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社區矯正人員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較小,較為容易改造,但是面對刑罰帶來的一系列危險因素一些社區矯正人員未能成功應對,導致產生了不合理信念。
張老師結合社區矯正人員的身份,對他們所處的當下環境劃分了4個場域,在不同場域下常見的情緒進行了解釋,并加以引導和告知調節方法,希望社區矯正人員能在講座結束后,面對以往同樣的事件時,能從容處理自身的情緒反應,消除原有的不合理信念。講座在大家的積極配合圓滿落幕。
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幫助社區矯正人員提高情緒管理能力,盡快走出心理困境,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不斷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