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十而立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入關鍵之年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張末冬 楊毅
從2018年的“邁入新時代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到2019年的“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到今年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20:新起點、新使命、新愿景”,陸家嘴(10.950, -0.01, -0.09%)論壇見證和推動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斷前行。
第12屆陸家嘴論壇將于2020年6月18日至19日舉辦,連續三年將主題聚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足見上海現階段定位與發展方向。
自上世紀90年代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式開啟,30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重大進展,并逐漸成為世界金融治理新的重要力量。
在2019年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提出,進一步加快以人民幣金融市場和資產管理為基礎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將一如既往支持上海的改革開放。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也表示,將繼續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支持上海證券市場、商品期貨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積極支持資本市場重大改革開放措施在上海落地實施,積極支持資本市場各類產品、機制創新在上海先行先試,積極支持上海資本市場各類主體做優做強做大。
在2020年3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上海首次晉級全球第四位,排名在紐約、倫敦和東京之后,顯示了國際投資者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信心。
繼往開來,臨港新片區給予上海新的發展機遇和想象空間。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相比,上海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如何發展與合作,將成為在6月18日開幕的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的重要議題。
人民幣國際化蹄疾步穩
2020年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其對人民幣國際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
早在2009年,國務院通過《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提出上海至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目標。
IMF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人民幣外匯儲備資產約合2176.7億美元,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的1.96%,位列第五位;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數據,2020年4月,在基于金額計算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市場份額為1.66%,位列第6位。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階段我們應增強政策主動性,并發揮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所起到的渠道作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長屠光紹評價道,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存在不同渠道,如支付與貿易結算、直接投資、市場管理與金融交易等。金融市場的建設為促進金融交易和資產管理提供了重要渠道,加強金融市場的建設有助于拓寬金融交易渠道,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另外,金融市場建設作為渠道本身,又能夠催生由貿易結算和直接投資等其他渠道帶動的資產管理需求。因此,金融市場建設不但本身作為渠道可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還可以與其他渠道配合,共同有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19年8月6日,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民幣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拓展人民幣跨境金融服務深度和廣度;支持開展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和再融資業務;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全球或區域資金管理中心等。
今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發布,從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角度出發,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自貿試驗區建設正逐漸成為相互促進、有益補充的“黃金搭檔”。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正在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推動制度創新的重要載體;同時,自貿試驗區建設也離不開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配套。人民幣國際化是經貿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金融創新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任務。
可以預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包括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在內的自貿區加快發展等,人民幣國際化將繼續穩步推進。上海將進一步加快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不斷健全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體系,著力提升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科創板開板一年成果豐碩
在2019年陸家嘴論壇上,科創板正式開板,拉開了資本市場試點注冊制的序幕。這塊植根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開板一年來運行態勢良好,主要制度安排經受住了市場檢驗。
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106只科創板股票較發行價平均上漲159%。交易活躍度較高,開通科創板交易權限的投資者達527萬。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106家,總融資1230.60億元。科創板堅守板塊定位,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支持科技創新效果逐步顯現。
據了解,中國證監會下一步將按照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原則,統籌科創板發展與資本市場其他板塊改革的關系。支持科創板盡快形成一定規模,樹立良好品牌和示范效應。支持科創板在基礎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推動科創板審核提質增效,推進產品創新,提高科創板投融資的便利性,更好發揮“試驗田”作用。
興業證券(5.730, -0.01, -0.17%)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認為,科創板吹響了中國科技創新的號角,促進了A股推進注冊制新規,激勵了創業板加速改革,為科技龍頭企業提供了融資發展便利,從而順應了國家創新和轉型、優化了資源配置。
除了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多年來,中國證監會會同有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大改革和創新舉措。日前,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李鋼透露,2019年,上海經濟證券化率138.9%,直接融資比重36.4%,均高于全國水平;22家公司首發上市,66家次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分別募資208億元、18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2%、150%;17家次上市公司完成并購重組,同比增長42%。
他同時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持續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一是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上市融資,推動科創板形成一定規模,推進科創板產品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科創板試驗田作用。二是加快證券期貨行業對外開放。支持外資機構設立或控股證券經營機構、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落地。三是支持在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創新創業公司債。四是支持期貨期權新品種上市,進一步發揮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
上海:金融開放的“橋頭堡”效應凸顯
當下,上海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最齊備的城市之一,集聚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托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年成交總額突破1900萬億元人民幣,直接融資額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上海已經成為國內外金融機構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各類持牌機構超過1600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占30%以上。
同時,上海也是我國金融產品最豐富、金融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自由貿易賬戶功能不斷拓展,原油期貨、“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黃金國際板、國債期貨等重大金融產品成功推出,跨境人民幣業務、投貸聯動、跨境ETF等業務創新層出不窮。
另外,目前共有全球6大洲31個國家和地區的營業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滬落地,各類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共計230家。其中,在滬外資法人銀行占全國外資法人銀行總數的一半以上。
不僅如此,近兩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開放逐步深入,上海在金融機構的開放和引進方面的“首批效應”也越發明顯。去年12月14日,先鋒領航投顧投資咨詢公司在上海開業,這是第一家獲批的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投顧試點資格的合資公司;12月20日,首家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獲批籌建;今年1月16日,首家外商獨資的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保險(中國)控股公司開業;首批外資控股新設的合資券商,像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已分別于去年12月和今年的3月開業。
今年4月1日,國務院和中國證監會允許證券期貨類的外資金融機構百分之百申請控股設立機構以后,首批三家已經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申請設立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國際資管公司,都選擇落戶在上海。
對于下一階段的開放,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方面表示,將全面落實債券市場對外開放舉措,拓展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債券市場的渠道,豐富境外投資者類型和數量。逐步推動境內結算代理行向托管行轉型,為境外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多元化服務。繼續推進發行“熊貓債”,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境外金融機構和境外非金融企業在境內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等研究推進擴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具體舉措,進一步增強上海金融市場綜合服務能力。支持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的資金管理中心經批準后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