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最新報道,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產地印尼于4月27日宣布,將擴大棕櫚油出口禁令,禁止原棕油和其他棕櫚油產品出口。稍早前,臨時的出口禁令僅適用于精煉、漂白和除臭的棕櫚油精。但印尼經濟事務協調部長艾爾朗加哈塔托4月27日表示,該禁令將擴大到毛棕櫚油、RBD棕櫚油和用過的食用油。新的出口禁令于4月28日開始。與此同時,棕櫚期貨大幅飆升。馬來西亞基準毛棕櫚期貨飆升10%,創下每噸7518林吉特的新紀錄。
![]()
馬來西亞基準毛棕櫚期貨飆升10%
隨即,CBOT芝加哥豆油期貨同樣也在4月27日紐約尾盤上漲2.97%,報84.87美分/磅。農業貨幣專家告訴BWC中文網,基于印尼棕櫚油的產能,其正在攪動全球價值500億美元的棕櫚油市場,并可能推高全球食品價格,誘發全球更多的糧食類商品出口限制。這對原本在俄烏沖突(黑海地區占世界葵花籽油出口的76%),以及美國市場通脹危機加劇導致美元實際購買力下降(美國3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5%,創41年來新高)的全球市場范圍內,將是雪上加霜。
芝商所豆油期貨上漲
美國通脹各項指標都處于歷史極值
世界銀行報告顯示,由于貿易和生產中斷,俄烏沖突以來加劇的食品和能源價格漲幅已達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的高點,預計在2022年將超過50%。目前,多個糧食出口市場已經開啟了相關限制,例如,阿根廷提高了食用油的出口稅。而摩爾多瓦、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已經禁止部分糧食出口。而近年不斷提高糧食產能的俄更是只向部分市場出口農產品。而上述糧食保護策略可能會使中東等市場出現供應短缺的現象。
而在棕櫚油的產能來看,印尼的棕櫚油產能占全球棕櫚油產量60%左右。從出口量來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棕櫚油出口國,兩國出口量占全球棕櫚油出口量接近90%。與此同時,就在糧食類商品陷入流動阻滯的背景下,全球用于糧食類商品結算的貨幣流通也正處在新的十字路口上。一方面,商品與貨幣從來都是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在美國通脹高企,美元不斷喪失“美金”價值,以及動輒就發起金融限制的背景下,一些傳統的農業出口國不再愿意以美元為主進行商品結算。
就以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印尼為例,早在四年前,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這三國央行就已提前開始啟動本幣交易直接結算計劃,以減少三國金融系統對美元的依賴性。印尼前央行行長阿古斯表示,“目前印尼出口業務的94%和進口業務的78%使用美元結算,上述計劃有助三國的國際金融業務結算貨幣多元化”。
就在印尼提前開始宣布上述去美元化的計劃之后,緊接著,新加坡聯合早報數周前就報道,盡管美國企業希望能到印尼投資農業產業,這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卻選擇放棄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農業投資。事實上,印尼提前拒絕美元投資農業領域,背后的原因之一也是印尼對美元或利用投資剪羊毛的預防。
我們知道,在美元不斷剪世界經濟羊毛的操作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也與美元息息相關。因此,東南亞多國對美元一直心有余悸。這也成為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去美元化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經貿的不斷變遷,貨幣的使用也會隨之改變。
再以橡膠為例,印尼是最大橡膠出口國之一,而中國是最大的橡膠進口國,如果這一貿易始終高度依賴第三方貨幣美元進行交易,則會因為匯率和流動性問題十分被動。因此,使用非美元貨幣進行橡膠交易將更加便利,還可以使包括印尼農民在內的商家規避掉美元利差,獲得更多利潤。
不僅于此,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的一份報告顯示,早在2017年印尼流通的人民幣達2150億元。中國銀行在印尼的人民幣跨境清算量市場份額排名第一,2018年時清算量就已達2012億元人民幣,在整個印尼市場約占63%。
而印度尼西亞伊斯蘭大學高級講師穆罕默德·佐勒菲卡爾·拉赫馬特稍早前撰文表示,人民幣在印尼日益廣泛地被使用。印尼約10%的國際貿易使用人民幣。據悉,印尼貨幣與人民幣在《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下進行互換,價值2000億元人民幣。專家稱,未來幾年,人民幣在印尼很可能獲得越來越廣泛的使用。這可能也通過數字人民幣來實現。而印尼財政部數周前就表示,印尼考慮要發行以人民幣為單位的債券,即熊貓債券。
關鍵詞: 印尼拒絕美元投資農業 印尼經濟事務協調部 芝加哥豆油期貨 棕櫚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