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備受市場關注的4只中證1000ETF發行火爆,但與此同時,ETF行業整體分化亦在不斷加劇。
7月25日,易方達和廣發基金分別宣告旗下中證1000ETF新基金提前結束募集,而在此前,富國中證1000ETF更是上演“一日售罄”,于7月22日就已發布提前結束募集公告。
另一方面,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7日,今年以來共成立83只ETF產品,期間首次募集的合計規模為492.56億元。與去年同期成立168只ETF產品、合計1166.64億元的募集規模相比,數量上減少一半以上,募集規模也減少了57.61%。
不僅如此,以二季度末數據來看,目前有113只ETF規模小于5000萬元,成為“迷你基金”。此外,截至7月27日,今年以來已有6只ETF產品宣布清盤。
“由于ETF產品布局越來越細分,從包含多個行業的大主題,到細分行業,再到細分行業中的某一細分主題,2019年來國內ETF大發展才剛開始,各種原因促使行業與主題類ETF市場需求旺盛,各公司爭相搶占賽道或優質標的,但越細分的主題其市場容量相對越有限,頭部公司資源投入較大可以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因此擁擠賽道內ETF規模易呈現兩極分化,而熱點賽道往往比較擁擠。”招商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蘇燕青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此外,亦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ETF新發產品增多、市場持續擴容,產品同質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熱門賽道頭部流動性較好的產品更易受到投資者關注,部分賺錢效應不佳、沒有吸引力的產品也會加速離場。
ETF紅海競爭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27日,滬深兩市已成立的 ETF 基金數為699只,資產管理規模合計達到14572.02億元,其中股票型ETF為571只,資產管理規模達到9406.21億元,占比64.55%。
“隨著投資者需求的不斷發展,國內ETF市場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從傳統寬基向行業和主題不斷延伸和完善。目前國內行業/主題類ETF的產品數量也已超過一半,規模占到四成。”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總監兼基金經理趙云陽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蘇燕青則告訴記者,今年總體來看,基金公司上報產品的節奏相比去年持平,但批復產品的節奏相比往年稍慢,各基金公司申報類型依然偏重行業與主題,不過相比往年,指數增強類產品顯著增多,不乏主題型增強類產品,此外smart beta類ETF申報增多,如價值、成長類因子等。
“在行業與主題ETF方面,科技、醫藥、新能源方向仍舊是主力,每個方向皆有各基金公司集中申報的標的,如科創板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疫苗與生物技術、醫藥研發服務、中藥、碳中和、綠色電力主題,此外農業中生物育種、生豬主題,上游資源品中有色金屬礦業、煤炭主題等,以上行業或主題擁擠度較高。”蘇燕青進一步向記者指出。
實際上,進入“紅海競爭”的ETF行業中,優勝劣汰無疑是理所當然的現象。
以今年二季度末數據來看,699只ETF基金產品中,有226只產品規模低于1億元,有113只規模小于5000萬元,其中不乏新能源主題、醫藥等主題產品。而截至7月27日,排除ETF聯接基金情況下,今年已有6只ETF產品宣布清盤,除此之外,亦有不少產品處在“懸崖邊緣”。
“行業/主題類ETF快速發展到當前階段,可能需要沉淀整固一下,大浪淘沙始得金。細分領域ETF的不斷出現,實際上是投資者需求細化的極致體現,同時也是投資者追求‘Beta純’的極致要求。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細分領域越細化,標的彈性可能會越大,投資者參與的交易熱情越大,這僅僅迎合了投資者的交易需求,而不太適合長期配置型投資者。細分領域ETF的發展應該保持限度,因為本身其跟蹤標的就有一定的承載量限制。”趙云陽坦言。
但亦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說ETF市場整體供大于求尚早。美國2021年底ETF市場規模5.7萬億美元,存量有2800多只ETF,即使如此每年仍有較多新發產品,2021年美國新發股票型ETF有269只。而國內當前非貨ETF規模為1.12萬億人民幣,數量700只不到,存量與每年新發量遠低于美國,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ETF市場仍舊有較大發展空間。
蘇燕青則認為,在國內資本市場新老經濟交替過程中,部分細分賽道仍有不俗超額收益,市場投資需求仍然較旺,因此細分賽道類ETF仍有發展空間,待賽道類ETF鋪設逐步完善,新產品難以差異化競爭時,細分賽道類ETF或才會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對于追逐熱點導致某些細分賽道擁擠度過高的現象,或是行業發展必經之路,從基金公司角度,為避免這類現象,可著眼長期布局跨境ETF、smart beta類ETF,相比美國,國內ETF在這兩個領域內的布局相對緩慢,此外近兩年來,美國主動類ETF亦保持高速發展,國內第一批增強類ETF產品已面世半年多,運行平穩,亦可以儲備主動ETF產品方案。”蘇燕青補充表示。
追求更佳流動性
值得關注的是,自2019年以來行業與主題ETF產品迅猛發展,選對賽道并實現短期迅速做大的案例較多。正因為如此,權益ETF產品的行業集中度一直在持續下降,其中2019年以來下降尤其明顯,而各基金公司爭相布局熱點產品搶占市場份額,勢必導致ETF市場的同質化競爭。
于是,隨著ETF行業的不斷發展,如何面對同質化競爭,就成為了每家基金公司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蘇燕青看來,提高ETF產品競爭力,可以從多個方面著手:例如產品成立前跟蹤標的的選擇,成立后可以從維持較高場內流動性、提高客戶持有數量、產品管理精細化等幾個角度出發考慮。
“運營ETF產品相比其他被動型產品需要花費更多成本,尤其是在二級市場流動性方面,流動性越好,二級市場報價越有效,投資者二級市場參與成本越低,所以投資者選擇ETF標的時,流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蘇燕青表示。
實際上,密集增加ETF的流動性服務,正在成為目前基金行業的一個新動向。
公開資料顯示,7月份以來,8只碳中和ETF陸續上市交易。為此,各大基金公司迅速行動,包括南方基金、大成基金、工銀瑞信和招商基金等4家公司旗下品種都增加了流動性服務商。其中,南方中證上海環交所ETF更是在上市交易之前就“未雨綢繆”,宣布增加8個券商作為流動性服務商,也創下單日新增流動性服務商之最。大成基金亦在上市前一日新增了3家流動性服務商。
但蘇燕青也指出,當流動性達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流動性對于ETF產品的邊際貢獻相對有限,因此短期的流動性比拼沒有太大意義,更應著眼于長期保持較高流動性。此外影響流動性的因素中,除投入的做市商資源外,客戶基礎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亦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提高ETF的客戶基礎。
“在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基金管理人還可以配合市場熱點選擇ETF給予其更多營銷與做市資源,就單一ETF來說,很難評估并平衡其運營成本與收益,將ETF產品打包看待其投入成本與整體收益相對更為合理。”其表示。
在產品方面,蘇燕青向記者介紹稱,從今年以來申報的ETF來看,較為突出的兩點是部分基金公司開始加大smart beta類的ETF申報,“招商基金當前ETF產線亦涵蓋消費、醫藥、科技、新能源、指數增強、smart beta等,通過在指增及量化多因子方面積累的多項研究成果,公司后期將繼續在指增、smart beta ETF方向加大布局,并補足跨境類ETF。”
趙云陽則認為,未來ETF的發展依然需要一些助推因素:首先,是機構投資者的成熟度,因為ETF本身是為資產配置而提供的有力工具,隨著機構投資者成熟度的提升,對配置理念的更深入理解會推動ETF行業的階段增長;其次,是國外投資者配置中國資產的權重提升,及市場資金持續穩定的流入,也是ETF行業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因素;最后,是投資者對ETF工具的學習和認可度的提升,這也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