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表示,美元的走勢與美國的貨幣政策息息相關,而美國的貨幣政策則是以美國利益為主導的,這也使得在美聯儲進入新的貨幣周期時,會對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外溢影響。理論上,美元作為公共產品應適當兼顧他國的利益,但事實上美國往往利用與其他國家間貨幣政策周期的時差,“收割”全球市場。受疫情影響,美聯儲通過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救市,其實也是把本國調整的成本轉移給其他國家。
近期,隨著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升溫、能源價格回升推高通脹預期、疊加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上月杰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的“鷹”派表述,美元大幅上漲。8月份,衡量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的美元指數環比上升2.7%。截至9月7日匯市尾市,美元指數收于109.8400,仍徘徊于近20年高點。同時,“強美元”風暴也將其他主要貨幣推至新低,分幣種來看,英鎊、日元、歐元對美元8月分別貶值4.5%、4.1%和1.7%。美元為何升值?漲勢還要持續多久?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成為市場投資者們關注的焦點。
從成因來看,本輪美元升值離不開美聯儲政策的推動。目前,美聯儲正加快貨幣緊縮步伐。自今年3月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以來,截至7月美聯儲已完成4次加息,3月和5月分別加息25個基點和50個基點以及6月和7月歷史性加息75個基點。值得注意的是,就美聯儲釋放的信號來看,這場3月開始的“史詩級”加息尚未走到終點。鮑威爾在全球央行年會上發表的主旨演講指出,抗擊通脹是當前美國首要經濟任務。他強調:“如果沒有價格穩定,持久而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也無法惠及所有人。”從政策周期來看,恢復物價穩定將持續一段時間,這需要有力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使需求和供給更好地平衡。美國經濟仍面臨嚴峻的通脹上行壓力,美聯儲抗擊通脹是一項長期、持續的任務。
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美國通脹難以明顯回落。第一,美國通脹環比回落勢能有限,首先是供應鏈短缺遲遲未解決,突出表現是運輸阻滯。第二,國際原油供給瓶頸下,下半年油價仍存同比上漲壓力。第三,美國目前職位空缺率居于歷史高位,工資增長較快。第四,去年三季度,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環比基數明顯較低,也會對通脹回落形成阻礙。因此,鮑威爾不斷重申抗擊通脹的決心,也意味著美聯儲加息的腳步不會停滯。在此背景下,美元仍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
此外,在美元指數中,歐元權重占比最大,達到了57.6%,這使得歐元的走勢對美元有較大反作用。因此,美國與歐洲的經濟基本面對比及貨幣政策的對比,也將影響美元的走勢。而二季度以來,受俄烏沖突影響,歐元區經濟前景明顯弱于美國。無論從通脹走勢,還是國際權威機構對于美國與歐洲經濟增長的預期來看,歐元區面臨的挑戰都比美國更為嚴峻。與此同時,歐洲央行在今年7月才開啟首次加息,并且在加息速度和幅度上都小于美聯儲,美歐利差走闊也導致歐元遭到“拋售”。如今,做空歐元已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交易之一。從摩根大通、野村國際到匯豐銀行,幾乎所有的華爾街分析師們都在告訴客戶,歐元年內仍有進一步下行空間。而這也意味著,美元將持續從歐元的走弱中汲取上行動力。
這輪“強美元”風暴還要刮多久?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內美元下跌的概率較小,但長期來看漲勢難以持續。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表示,以大周期來看,美元走勢呈現了“長降短升”的特點,即相較于匯率上升,匯率下降的時間更長,這也符合美國本身的經濟利益。通常而言,在量化寬松階段,美元指數有所回落,而隨著美聯儲政策收緊,美元將逐步走強。然而,當前美國債務壓力巨大,美元若大幅升值必然會使得其債務風險進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雖然美聯儲大幅加息并縮減購債,但大概率不會放任美元長期升值。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安杰·普瑞福克也表示,美聯儲今年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將支撐美元上行,但任何低于預期的數據都會加劇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并對美元構成壓力。事實上,由于快速加息,明年美國恐怕無法避免一場“適當的”衰退,這意味著美元漲勢年內仍將持續,但在明年將迎來轉折。
美元指數目前已經漲至歷史性高位,美元升值究竟意味著什么,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要厘清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美元的本質是什么。70多年來,雖然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為人所熟知,但其根本仍是美國的貨幣。因此,當一國利益與全球利益之間存在沖突時,其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功能必然有所削弱,這也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帶來風險。宗良表示,美元的走勢與美國的貨幣政策息息相關,而美國的貨幣政策則是以美國利益為主導的,這也使得在美聯儲進入新的貨幣周期時,會對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外溢影響。理論上,美元作為公共產品應適當兼顧他國的利益,但事實上美國往往利用與其他國家間貨幣政策周期的時差,“收割”全球市場。受疫情影響,美聯儲通過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救市,其實也是把本國調整的成本轉移給其他國家。
新興經濟體在經歷美聯儲疫情初期的“開閘放水”后,迎來一輪短期資本流入、本幣升值、資產價格上升與杠桿率攀升。但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開啟,美元大幅升值,新興經濟體將會重新面臨短期資本外流、本幣貶值、資產價格下降與快速去杠桿等問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不得不通過加息抑制本幣貶值與通貨膨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存在內部脆弱性,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將進一步加劇沖擊與困境,面臨資本外流與嚴重的金融震蕩。受影響最嚴重的包括土耳其里拉、菲律賓比索和印度盧比。去年9月,土耳其里拉對美元匯率徘徊在0.12左右,而截至9月8日,土耳其里拉對美元匯率已跌至0.05486,跌幅超過54%。菲律賓比索這一年來對美元匯率也大幅下跌,年度跌幅約為13%。印度盧比的年度跌幅約為8.75%。整體而言,MSCI新興市場貨幣指數年初至今已累計下跌3.9%。
對于非美發達經濟體而言,美元的大幅升值同樣帶來金融風險。與以往美元升值周期不同,在本輪周期中發達經濟體貨幣的跌幅甚至較新興經濟體更大。首當其沖的便是,國際匯市中美元的“老對手”歐元,當前歐元對美元匯率已跌破平價。截至北京時間9月8日上午,歐元對美元跌至0.9989;英鎊對美元則跌至1.1505,不斷逼近兩年半低位;澳元對美元下跌至0.6728,為7月19日以來的最低水平。亞洲市場上,韓元、日元對美元同樣走弱。韓元對美元匯率跌至0.0007245,為近10年最低水平。同時,日元對美元跌至0.006949,也處于近20年低位。
“強美元”風暴正席卷全球,給美國以外的每一個國家帶來不同程度的金融風險,無論你是否是美國的盟友。在金融市場的繁榮與衰退之間,美元霸權的濫用無疑加劇了全球經濟的系統性風險。但美國對美元權力的濫用也最終反噬自身,美元周期波動帶來的金融風險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每個國家的頭上,沒有任何人想要成為下一個犧牲品,這也迫使各國央行不得不考慮重新構建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在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下,以一種貨幣取代另一種貨幣承擔國際貨幣職能的時代早已過去。單一國家主權貨幣作為國際公共產品,一旦政策目標不一致,內視性的政策取向必然讓本位貨幣國家的央行先關注國內訴求,從而忽略外圍國家的訴求,繼而引發國際貨幣公共產品失靈、本位貨幣國家履行義務不到位等問題。因此,走向多元化,將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